疫苗陸續從美日來台,但是國內確診人數與死亡人數還在持績攀高,指揮中心一直苦苦在追趕病毒,這是策略上錯誤。「清零」作戰是在五月初大爆發時就應該馬上下重手。可是指揮中心過度自以為是,又瞻前顧後,結果就是助長病毒的快速傳播,讓本島各縣市先後淪陷。
局部封城(微封城)在戰術上就是區域聯防,是疫情持續發燒應採取的作戰模式,像雙北與桃基宜本來就是一個大的生活圈,共同合作做區域性的封鎖,管制往南下的交通動線與飛往離島的班機,就是讓病毒只能限定在這個大生活圈內,再來進行這個區域的各縣市各區里的逐步撲滅作戰。
在此同時中南部的個案出現時,就應因應每案嚴格執行「清零」作戰,可惜的是指揮中心在這個時期沒有協助地方進行各自的區域聯防與單獨個案的「清零」行動,主因就是指揮中心從頭到尾都不敢全面執行「快篩」,邏輯上只有快篩才有可能趕緊找出確診與清查破口,但是指揮中心只知道會有偽陰性/偽陽性案例出現,所以遲遲不願意下決心做快篩,迄今都還是這樣的猶豫不決,就是讓這個第三級的防疫警戒似有若無,找不出傳播鏈的源頭,也堵不住傳播鏈的四處流竄。結果就是雙北市第一線醫護人員苦撐待變,相關醫療資源瀕於崩潰,最麻煩的還是疫苗遲遲不來,造成全民心理上沉重的陰霾與抗疫壓力。
指揮中心去年所強調的「超前部署」「滾動式調整」在這次的抗疫作戰都失效,每天下午兩點能做的就是信心喊話,與數據的「校正回歸」,明顯地就是跟在病毒後面跑,當然跑不過病毒。指揮中心嚴重地犯了大頭症的錯誤—對於COVID-19的英國變種病毒傳播模式上的不夠了解,掌握不到這個傳播模式,當然就無法跑在病毒之前。
COVID-19從2019年12月爆發以來,最大的特性就是在移動中傳播,人與人的接觸中最容易成就新的傳播鏈,2020年2月底義大利大爆發與3月中旬以後美國的疫情紫爆,不就是因為大量的人口流動,頻繁的人與人接觸造成大流行,新病毒就是「社交病毒」,今年4月印度大爆發還是因為過快地解封,讓民眾失去戒心,人與人的接觸在宗教節慶與選舉活動中倍增,結果當然就是幫印度變種病毒肆無忌憚地橫行。如今來到台灣的英國變種病毒,明顯地就是從境外引入,華航--諾富特就是破口,接踵而來的就是台灣的五月大流行。指揮中心迄今不敢面對這個錯誤與究責!
了解病毒傳播模式—社交流動,那麼想要對抗COVID-19就得從「斷鏈」下手,沒錯斷絕傳播鏈,首先是回溯傳播源頭,另外一頭就是阻絕已知的傳播鏈的繼續傳播。像5月11日初爆的確診案例最特別的就是「獅子王」,他能主動告知接觸史,協助指揮中心來追蹤相關的傳播鏈而加以阻絕。然而,指揮中心誤以為「獅子王」就是傳播源頭,就忽略了基隆攤販婦人早在5月1日即發病,她和「獅子王」的傳播鏈不同。由於指揮中心誤判而造成隱藏於萬華地區的另一個傳播鏈,默默地與快速地在該區流竄,這才讓這場疫情發燒爆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