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寫現在被新編為一冊的書至今,30年已過。若要問在這期間所發生的事件是否讓我的詮釋過時、離題或者完全錯誤也很正常。不可否認地,當初寫作時為了免於被證明有誤,所以我巧妙地不做預測。然而,我試著在書裡描述的問題仍然存在,而且在思想史或者政治史上仍然具有興味。
馬克思主義是哲學的或半哲學的信條,也是一種政治意識型態,共產主義國家以之為政權合理性的主要來源,以及堅不可摧的信仰。無論人民信之與否,這種意識型態是必須的。在共產統治的上一階段,它絕不是能實際存在的信念,與真實生活差異極大,對共產大同世界的期待也迅速落空,因此統治者(政黨組織)與人民都意識到其空泛。但正因為它是使權利體系合法性的主要工具,因此仍為官方所用。若統治者真的想與人民溝通,他們不會使用荒誕的「馬克思―列寧主義」信條,而是以國族主義情感,或者以蘇聯來說,就是帝國的光環。最後,這種意識型態跟著帝國一起分崩離析。其解體是共產主義體系在歐洲消失的原因之一。
這個多民族的國家機器與有效但弱智的鎮壓剝削工具毀壞之後,作為學科的馬克斯主義似乎被永遠埋藏了,從一片荒煙蔓草中將之挖掘出來毫無意義。但並無為此爭論之必要。我們對這個舊思潮的興趣不在其思想/智識價值,也不在其至今仍存在的說服力。我們研究許多已不存在的宗教之神話,因為不再有信仰者並不會讓這樣的研究喪失趣味。作為宗教史與文化史的一部分,此類研究引領我們洞察人類的宗教活動,以及我們的靈魂與人類其他生活形態間的關係。研究各種思想之歷史──無論是宗教、哲學或政治,都是對自我認同、身心成就之意義的探索。烏托邦歷史的迷人之處不亞於冶金歷史或化學工程。
就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而言,還有其他更合理的原因,讓它具有研究價值。長久以來相當受歡迎的哲學教義從來就還沒完全死亡(所謂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經濟學與今日的經濟學意義並不相同,它是一種哲學的理想),他們改變語彙,在祕密文化中存活下來,即使很少被看見,他們仍然可以吸引人們,或使人懼怕。馬克思主義屬於思想/智識傳統,以及19、20世紀政治史的範疇;從字面意義來看,馬克思主義—與其不斷反覆(通常也令人發顫)的自我標榜為科學理論—顯然是有趣的。然而,將這哲學付諸行動帶來難以言喻的悲劇性後果,使人類受苦:私有財產與市場被廢止,受共有與國產計畫支配,而這計畫絕無實現之可能。19世紀末,無政府主義者發現若要將人類社會轉化為一個大集中營,馬克思主義信條是很好的藍圖。這當然不是馬克思本意,但卻是他所構思之美好光榮的烏托邦所帶來的無可避免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