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一詞近來在中國蔚為風潮,這種用最低慾望過生活的心態引起很多年輕人的共鳴,但也被抨擊為是毒雞湯。分析人士指出,年輕人不再對未來抱持希望,恰恰與習近平的「中國夢」背道而馳,形成了「人民躺平、國家在做夢」的諷刺狀態,對中共是一大警訊。
「躺平」現象世界比比皆是
「躺平」最近成為中國的網路熱詞,強調少工作、不買房、不買車、不購物、不結婚、不生子,用最低慾望過生活。
這個詞源自百度貼吧一則「躺平即是正義」的貼文。作者自述如何在沒有穩定工作的情況下通過偶爾打零工和低消費來過生活。作者寫道:「每月花銷控制在200塊以內。日常就是家裡躺,外面躺,像閒散的貓貓狗狗一樣躺......躺平才是宇宙間客觀的唯一真理。我選擇躺平,我不再恐懼。」
這種表述打動不少年輕人的心,除了作者本人被奉為「躺平學大師」,之外,「躺平學」、「躺平族」這類名詞也跟著流行起來。此外,類似「社會險惡,先躺為敬」、「一時躺平一時爽,一直躺平一直爽」的口號也頗受歡迎。6月5日陝西省公務員考試甚至把躺平當成面試題目。
其實,類似「躺平」的現象並非中國獨有。英國有「尼特族」,美國有「歸巢族」,法國有「袋鼠族」,香港稱之為「雙失青年」(失學兼失業),日本有不愛出國、不愛工作、不愛出門的「三不青年」,韓國有放棄戀愛、放棄結婚、放棄生子的「三拋族」,還有把住房與人際關係都拋掉的「五拋族」,更有「七拋族」,就是連夢想和希望統統拋棄。
對於中國年輕人中出現的「躺平」現象,民間反映褒貶不一。有些人表示,「躺平」意味著拒絕成為他人賺錢的機器與被剝削的奴隸,是年輕人滿足現狀的生活方式,沒什麼不好;另一些人則反駁說,「躺平」就是「混吃等死,不求上進」。其實,「躺平」有其更深層的原因。
年輕人輸在競爭起跑線上
分析人士指出,「躺平」是當今中國年輕人對改革開放後「先富不富」的情況無奈反映。他們當中很多人輸在競爭起跑線上而無能為力。
中國時事評論員解飛告訴美國之音:「改革開放以後,我們希望『先富後富』,就是先富一批人,再帶動其他人共同致富;但後來發現『先富不富』,就是當那批人先富起來,他們後面的人也沒有機會再富起來,就是財富很難向整個社會轉移,只向少數人集中跟壟斷。」
撰寫「崩世代」一書的作者、台灣中央研究院社會所研究員林宗弘對美國之音表示,中國的「崩世代」大概比台灣晚了10年形成。所謂「崩世代」是指青年就業困難、貧困低薪,而且難以成家、生育的世代。
據林宗弘介紹,根據2017年中國社會綜合調查及相關分析,35歲以下的中國青年普遍存在低薪、低所得、職場就業不穩定的情況。這種惡化與2015、2016年中國經濟增長率逐漸趨緩有關,特別是大學畢業生離開學校後很難找到工作。他認為,中國青年這種低薪與延後結婚、生育的情況和過去台灣或其它地方的千禧世代所面臨的困境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