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至今仍誤以為性別平等教育提升的只是「女權意識」,卻沒發現這其實對男性重新界定己身之存在具有正面意義。僵固的「男人」想像,不僅對社會有害,也對個人無益。
在這個女性從政比例提升、跨性別權利逐漸受到保障的年代,十二月初《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所揭露、由沛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進行的全國性調查中,多數美國人依然抱持男女有別的刻板印象,且認為男子氣概比女性氣質更有社會價值。
報告中顯示:相較於大多數女性皆認為「父母在養育孩子時,不論其性別,都應盡可能破除性別刻板規範」,男性對此卻有著矛盾的分裂態度——七成以上的男性認同父母在養育女孩時應打破性別規範,但很弔詭的卻只有五成多男性同意在養育男孩時也應如此。
由此觀之,儘管多數男性在性別主流化的社會大勢中,「知道」女性的自由發展不該受限過去社會框架,但這個表態上的知道,卻不全然等同於真正反身性的內化。所以有半數男性仍然固著地相信,男孩就該被教養成一個典型「男性」。所謂的男子氣概,是沒有彈性往陰柔方向靠攏的。
而這種缺乏彈性想像的源頭,便是「男女天生不同」這類想當然爾的心態。在調查結果中亦清楚顯示,多數男性似乎都還是認定男女在身體能力、情感表達、喜好事物與育兒方式等方面有所不同,如此「男女有別」乃基於先天性的生理差異(因此難以改變),而非社會化規範的結果。
也於是,諸如「做為女人,要盡可能讓自己外貌漂亮」或「必須成為一個肩負育兒大任的母親」,以及「做為男人,要能事業成功、一肩扛起養家糊口的責任」,同時「在情感上要堅毅、對運動感興趣」等等刻板印象,令人訝異地仍根深柢固於多數男性心中。甚至高達六成的年輕男性表示,當同儕哥兒們聚在一塊從性慾的角度對女性品頭論足時,自己總不免感覺到「必須加入此一話題」的壓力。
「男性解放」(Male Liberation)運動從一九七○年代以降,已推廣了近半世紀,如今這樣的調查結果不免令人覺得有點沮喪。當多數女性早就努力走上性別平權的道路時,不少男性卻還作繭自縛地沿襲偏見。其實性別角色的僵固,對男性自身來說並無好處,反而造成不同生命階段與生活情境中各種迴路化的焦慮(但他們多半不會將此焦慮歸咎於性別框架)。
很多人至今仍誤以為性別平等教育提升的只是女權意識,卻沒發現這其實對男性重新界定己身之存在具有正面意義。僵固的「男人」想像,不僅對社會有害,也對個人無益。學習女性主義,並將其關懷真正落實至生活、內化進身體,是現代男人積極重做一個彈性「自由人」的開始。
*作者為現任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師。原刊於1607期《新新聞》,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