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臨終處遇3項法律規範的了解度,喀飛也發現,收入越高者對於「病人自主權利法」、「預立選擇安寧緩和醫療」、「預立放棄急救同意書(DNR)」知道且瞭解詳細內容的比例越高。
「經濟條件較佳者,遭遇各種生命難題時,有更好的能力、更佳的條件和更多經驗去克服與面對處理,因而不認為需要選擇透過安樂死的方式處理……面對困境、面對死亡、面對安樂死,一樣存在著經濟階級的明顯落差。」喀飛寫到。
收入情況會影響對安樂死的態度,因此喀飛也提醒:「在台灣此刻政策皆轉向有利資本家,而不斷壓榨勞工薪資、提高勞動工時的狀況下,更值得我們從生命權的角度來看待勞動議題。」
問卷限制:填答者偏年輕、高學歷、集中於北台灣
最後喀飛提到,本次問卷調查雖從網路回收2038份問卷,但從統計結果中的填答者背景來看,仍有一些限制,包括:
1. 年齡層偏年輕、老年人過少:20–29歲、30–39歲高達74%,中壯年40–49歲、50–64歲佔21%,65歲以上的老年人則只有1%,老年人表達意見的比例非常低。
2. 學歷偏高:「大學及專科」佔60%,「研究所及以上」佔32%。
3. 北部樣本比例偏高,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與新竹縣市比例相加高達62%。
儘管問卷填答者多在北部、多為年輕人、且學歷偏高,但設計題項極為細緻,確實也深入討論民眾對於安樂死的看法。同志諮詢熱線強調,「在填答者的積極迴響與高比率的支持度背後,更值得深入探討的是這些現象及數字到底反映了什麼」,對於安樂死議題,「唯有積極的面對與討論,才能帶著台灣社會更往前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