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嚴重的是,兩岸資本行情落差,也導致台商不得不赴大陸上市,否則很容易被大陸對手後來居上。以LED產業的晶圓光電(台灣)和三安光電(大陸)為例,晶圓市值原本高達1395億台幣,是三安130億的10倍,但歷經幾年殺價競爭和兩岸資本行情逆轉,三安市值竟然暴增到3000億台幣,晶圓則縮水到250億,三安搖身一變逆轉成晶圓的12倍!另如台灣面板大廠友達,原本也遙遙領先大陸對手京東方,如今市值卻被京東方甩在後面望塵莫及。
2015年6月25日,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在股東大會表示「台股本益比太低,恐遭邊緣化」,並引台企弘訊科技為鑒,原本只是普通的塑膠射出機自動控制器廠商,但到大陸上市後,市值卻暴增到300億台幣!郭董因此表示,將在未來3-5年,把鴻海集團的大陸投資分拆在大陸上市。2017年郭董兌現諾言,7月鴻騰精密赴港掛牌,10月全球第二大PCB廠商臻鼎,切出子公司鵬鼎在深圳上市。12月14日,鴻海子公司富士康工業互聯網公司也申請在上海IPO,成為鴻海集團子公司赴大陸掛牌首例,備受各界關注。
另如台灣IC設計龍頭聯發科,由於台灣法令限制,無法引進大陸紫光集團參股,導致難以運用兩岸分工發揮綜效,近年收入也開始轉向出售大陸子公司獲利。例如2016年10月24日,聯發科將大陸投資公司傑發科技部分股權賣給大陸四維圖新,可望在連續三年認列120億台幣,挹注EPS高達7.3元。2016年10月17日,聯發科轉投資公司匯頂在上海上市,竟然飆出連續20根漲停,2017年6月售出5%匯頂股權,也有高達76.5億進賬。
更值得注意的是,「切割台灣、大陸上市、母以子貴」模式,也開始成為台企募資新主流。2016年12月30日,無塵室方案供應商亞翔將蘇州子公司亞翔集成科技分拆上市,不過三個月,股價從上市7.11元人民幣飆漲到38.39元,原本的大陸子公司亞翔集成市值,迅速後來居上,已經高達原本台灣母公司亞翔的3.75倍!
綜上所述,不管是「先在台灣下市、轉赴大陸上市」,或是將大陸投資分拆在大陸上市,或是「切割台灣、大陸上市」,都是台企投資大陸多年、不得不在兩岸資本市場做出最有利布局的必然結果。即使是堅持繼續投資台灣的台積電,也不得不為了爭取大陸華為訂單,順應大陸2020年要求本土自製四成的規定,2016年決定赴南京投資30億美元興建新廠,也看出中國大陸作為全球最大半導體市場的致命吸引力。
令人憂心的是,目前大陸政府只允許「大陸註冊」的台企在大陸上市,一旦為了擴大對台統戰,允許「台灣註冊」的台企直接到大陸上市,同時也允許台企在兩岸雙重掛牌,對台灣股市的衝擊實在不堪設想。據了解,大陸很可能鎖定台積電,作為台企直接到大陸上市的最優先對象。面對日益進逼的兩岸上市競爭,台灣如果不及早提出更具誘因的上市對策,2018年恐將面臨空前資本外流的嚴厲挑戰。
*作者為立委。本文原刊《美麗島電子報》,授權轉載。(原標題為:台企2018面臨中港上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