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正亮觀點:台灣資本市場重大危機─台企2018出走潮

2017-12-26 07:10

? 人氣

目前大陸政府只允許「大陸註冊」的台企在大陸上市,一旦為了擴大對台統戰,允許「台灣註冊」的台企直接到大陸上市,同時也允許台企在兩岸雙重掛牌,對台灣股市的衝擊實在不堪設想。(新華社資料照)

目前大陸政府只允許「大陸註冊」的台企在大陸上市,一旦為了擴大對台統戰,允許「台灣註冊」的台企直接到大陸上市,同時也允許台企在兩岸雙重掛牌,對台灣股市的衝擊實在不堪設想。(新華社資料照)

12月15日,香港交易所做出重大突破,決定開放無營收、無獲利的創新研發生技公司,只要市值超過15億港元,就可在主板掛牌上市,而且採取「同股不同權」方式保障原始投資者,對台灣生技業者頗具吸引力,很可能在2018年爆發生技公司出走潮。

台灣生技公司轉赴香港上市更具誘因,主因有三:

一、「同股不同權」可讓原始股東擁有較高投票權,技術團隊只需持有9.1%股權,就可擁有過半投票權,這在投資人權利高漲的台灣,根本難以想象。

二、在浩鼎炒股事件之後,台灣證交所和櫃買中心對生技公司上市櫃,改採嚴審態度,甚至連增資也包括在內,讓亟需籌資的生技公司大感不便。

三、2017年香港上市總市值28.5兆港幣(約105.5兆台幣),相較於台灣上市總市值只有31.5兆台幣,以及港股成交量日均800億港幣(約2960億台幣),相較於台股成交量日均1100億台幣,都相差甚遠。此外,港股更容易連結到中國市場,加上中國醫療市場已經躍居全球第二,都進一步提高台灣生技公司轉赴香港上市的誘因。

事實上,台灣生技公司可能在2018年爆發出走潮,只是台灣資本市場危機的冰山一角,畢竟生技產業占台股市值不大。更嚴峻的危機,顯然是市值占比更大的主流產業,投資主力幾乎都不在台灣,而且外流規模和速度都越來越大,包括電子業和金融業轉赴中港和東南亞、石化和鋼鐵業轉赴美國尋求投資和上市機會。如果政府不能及早扭轉形勢,2018年恐將成為台企加快外流的轉捩點。

以2017年12月18日為例,當天台股市值占大盤比重的前20名如下: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台股市值占大盤比重前20名(2017.12.18)
台股市值占大盤比重前20名(2017.12.18)

其中,電子股市值前七名,包括台積電、鴻海、大立光、聯發科、台達電、日月光、可成,總占比高達30.3%,除了台積電和大立光繼續投資台灣外,其他幾乎都以中國大陸為主。台塑四寶(台塑化、台塑、南亞、台化)市值占9.1%,也大多停止對台投資,轉赴東南亞或美國發展。另如三大民營銀行(國泰金、富邦金、中信金)市值占5.1%,投資也多以中港和東南亞為主。

台企目前以中國A股上市已有20多家,2015年5月,中國國務院公布「中國製造2025」,規定大陸台企必須逐年提高本土製造比重(2020年要求四成,2025年要求七成),導致台企不得不進一步尋求落地生根。今年10月18日中共十九大,宣稱將「逐步為台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更可能從2018年起,促動台企新一波大陸上市潮。

大陸股市對台商上市具有極大誘因,主因是籌資容易和本益比更高。2010年,日月光旗下公司環隆電氣在台灣下市,當時市值只有210億台幣,但在改名「環旭電子」在大陸上市後,市值暴增10倍到2300億台幣,成為台灣電子業轉赴大陸上市的暴利傳奇。2014年鼎新電腦也如法炮製,台灣下市市值只有62億台幣,改名「鼎捷軟件」在大陸上市後,市值竟然暴增19倍到1175億台幣!兩岸如此明顯的資本行情落差,更導致台灣電子業躍躍欲試。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