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零賽局1》不減碳就出局!歐盟碳關稅重擊,台灣企業超慢部署將嘗苦果

2021-06-30 09:10

? 人氣

歐盟料最快在2023年實施「碳邊境調整機制」(碳關稅),屆時在各國跟進下將形成新的「貿易壁壘」,而台灣的高碳排產業若不減碳,恐將面臨訂單流失,甚至倒閉的危機。(顏麟宇攝)

歐盟料最快在2023年實施「碳邊境調整機制」(碳關稅),屆時在各國跟進下將形成新的「貿易壁壘」,而台灣的高碳排產業若不減碳,恐將面臨訂單流失,甚至倒閉的危機。(顏麟宇攝)

全球逾127個經濟體訂定淨零排放目標,蘋果、聯合利華、沃旭能源等國際品牌紛紛承諾供應鏈要在一定時間內達到碳中和或淨零排放。在這場淨零賽局中,台灣能夠掌握多少商機?台灣企業若不加速朝低碳轉型,將面臨多大風險?《風傳媒》特別製作專題,深入剖析。

歐美疫情趨緩,經濟逐步解封,氣候治理的腳步未停歇,歐盟將在7月中旬公布「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又稱碳關稅),最快2023年實施。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推估,美、日等國可能跟進,屆時將形成新的「貿易壁壘」,鋼鐵、水泥、石化等首當其衝,將面臨淘汰賽;台灣的高碳排產業若不減碳,將面臨訂單流失,喪失競爭力,最後甚至動搖國本。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桃園石化工業區裡,一根根高聳的煙囪排出縷縷白煙。過去70年來,全台各大工業區成千上萬根煙囪,日以繼夜地排放溫室氣體,從來沒有付費,更不用提有工廠半夜偷排廢氣,讓附近民眾在睡夢中不知不覺吸入毒氣。

碳定價時代來臨 工廠排碳要付費

「未來進入碳定價時代,企業排碳必須買碳權。」中華經濟研究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溫麗琪指出,「在台灣,許多人不關心長期的議題,現在2050淨零排放──歐盟開徵碳關稅的問題已近在眼前;台灣忽視了長期的風險,如今已演變成短期的傷害,如近期缺水、缺電事件,迫使政府、企業必須積極面對,提出因應措施。」

《彭博》報導,歐盟7月14日將公布「碳邊境調整機制」草案,擬針對進口的鋼鐵、水泥、鋁、肥料、電力等開徵碳關稅,最快2023年實施,有3年緩衝期,2026年起全面施行。這項措施一石二鳥,一方面保護歐盟境內企業,另方面鼓勵其他國家減碳。

(延伸閱讀:淨零賽局2》2050淨零排放就靠減碳4招,9成綠電、禁燃油車都是嚴酷挑戰

「歐盟一旦開徵碳關稅,意味著全球碳定價時代來臨,以後企業排碳要付錢。」KPMG氣候變遷與企業永續服務亞太區負責人黃正忠指出,「在碳定價時代,減碳才有競爭力。」

20210630-SMG0035-全球淨零賽局一覽
 

政府補貼化石燃料 台灣汽油比礦泉水便宜

「在台灣,由於政府對化石燃料補貼,加油站賣的汽油比便利商店的礦泉水便宜。」他質疑,「台灣沒有出產石油,汽油價格是亞洲最低,為何加油站賣的汽油竟然比礦泉水便宜?」

黃正忠指出,以往國際油價大漲時,不論藍綠那一黨執政,都不讓國內油價漲太多,油價無法反映市場價格,企業減碳壓力變小,阻力變大,創新力道也變慢。

油價上漲對於弱勢族群的經濟將造成直接衝擊,恐怕引發民意反彈。(林瑞慶攝)
KPMG氣候變遷與企業永續服務亞太區負責人黃正忠認為,台灣油價無法反映市場價格,將連帶影響企業降低碳排的力道。(資料照,林瑞慶攝)

對於碳管理,台灣是超慢部署。黃正忠指出,「歐盟開徵碳關稅談了10年,最早由法國提出,台灣如今要壓縮在2年內完成碳管理,企業要盤點碳排放量,弄清楚產品的碳足跡,建立企業內部的碳管理,政府要建立碳定價制度,開徵碳稅或碳費,壓力當然很大。」

「不想減碳 訂單就飛了」 台灣起步晚了嗎?

黃正忠指出,「歐盟規畫的碳關稅對象,第一優先為重工業,高碳排產業;接下來第二波可能是半導體、面板等高科技產業。」

「企業不想減碳,訂單就飛了。」黃正忠指出,企業必須進行碳管理,檢視碳排放熱點,分析從那裡減碳最有效。以蘋果公司為例,如果產品大部分排碳都在供應鏈,台灣的供應商就被要求減碳,否則就拿不到訂單;如果消費者使用產品時碳排放比重最高,那就必須加強前端研發,從設計端降低產品使用時的碳排放。

「如果2050邁向淨零是一項賽局,台灣起步晚了。」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指出,1997年京都議定書是第一個國際減碳共識,2015年《巴黎協定》是另一個全球減碳的里程碑。政府間氣候變遷專家委員會(IPCC)於2018年發布報告指出,如果全球要達成《巴黎協定》的目標,本世紀末前全球升溫平均控制在1.5℃以內,先決條件是2050年必須達成碳中和,因此,碳中和成為全球熱門議題。

碳中和(Carbon Neutral):國家、企業、產品或個人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排放二氧化碳的總量,經過清除二氧化碳後,正負抵消,達到相對零排放。

淨零排放(Net Zero):引發暖化的溫室氣體除了二氧化碳之外,還有甲烷、一氧化二氮等,淨零排放是指人為溫室氣體排放量與移除量達到平衡。

資料來源:IPCC

「在這場淨零賽局中,英國與歐盟跑得比較快,以具體行動證明減碳與經濟成長可以脫鉤,他們一方面減碳,另方面經濟依然成長。」簡又新表示,「一旦歐、美、日都施行碳關稅,台灣起步慢,產業轉型的壓力非常大。」

(延伸閱讀:淨零賽局3》碳權是門好生意!特斯拉靠減碳轉虧為盈,本業虧損還是賺

歐美日若課碳關稅 台灣逾30萬人受衝擊

台大風險中心近期出版《台灣氣候風險與機會》指出,一旦歐盟、美、日均推出碳關稅機制,「台灣處於高度碳關稅風險的企業占GDP超過6%,受衝擊就業人數逾30萬人。」「台灣周遭鄰國如中國、日本、南韓、新加坡等,均已實施碳交易或碳稅,越南也著手研議碳交易,台灣若未在2年內建置碳定價制度,將導致產業貿易競爭力滑落。」

檢視全台前30大溫室氣體排放大戶,台大風險中心主任周桂田分析,這30大溫室氣體排放大戶占製造業部門排碳的88%,主要是石化、鋼鐵、水泥等產業,其中石化產業排碳量就占了一半。如果這前30大排碳大戶使用的電力來源改為綠能,可以大幅降低排碳量。

20210619-淨零賽局專題配圖,風力發電風機,大潭電廠興建中機組,稻田。(顏麟宇攝)
台大風險中心指出,倘若台灣前30大排碳大戶轉型綠能,將可大幅降低排碳量。(顏麟宇攝)

年約40億碳關稅 台灣出口面臨大挑戰

今年4月22日,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號召40個國家領袖舉行氣候高峰會,周桂田指出,這項峰會提到,全球若要達成2050碳中和的目標,各國的碳價應拉升至100美元。目前環保署規畫的碳費,每公噸約3美元。他預估,「如果將來國際的碳稅達到100美元,台灣恐怕很多企業營收將腰斬。」

台灣每年出口到歐盟、美國、日本的產品占總出口約27%,依中華經濟研究院估算,如果將出口高碳產品總額乘以碳含量,再乘以歐盟碳交易市場的碳價(約51歐元),台灣產業每年面臨的碳關稅約新台幣40億元。隨著市場需求增加,未來碳權價格若成長1倍,台商面臨的碳關稅可能倍增。

「許多台灣廠商的毛利低,屆時若被課碳關稅,不僅訂單飛了,恐怕有些面臨倒閉的命運。」溫麗琪分析,「在碳關稅衝擊下,未來10年台灣的出口面臨很大挑戰。」

淨零行動全球開跑 鴻海也投身碳管理 

今年5月底,美國石油公司艾克森.美孚(ExxonMobil)遭小股東避險基金「一號引擎」聯合貝萊德(BlackRock)資產管理、加州公務人員退休基金等成功變天,發揮股東行動主義的力量。這股風潮也來到台灣,3年前,倫敦Hermes投資管理公司董事在鴻海股東會中提出尖銳問題,質疑鴻海未做好減碳規劃,使得鴻海開始重視ESG(環境、社會、治理)與碳管理;鴻海於去年11月宣布,2050年實現供應鏈和產品溫室氣體零排放目標。

20210104-鴻海集團4日舉行鴻海研究院掛牌典禮,鴻海集團董事長劉揚偉(右)、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左)出席。(柯承惠攝)
2020年11月,鴻海宣布,預計將在2050年實現供應鏈和產品溫室氣體零排放目標。圖為鴻海集團董事長劉揚偉(右)、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左)。(資料照,柯承惠攝)

全球淨零賽局中,跨國資產管理公司扮演重要角色。全球最大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BlackRock)業務營運已達碳中和,並承諾在2050年前達到淨零排放目標;貝萊德董事長暨執行長芬克(Larry Fink)給企業CEO的公開信中強調,「氣候風險就是投資風險,氣候相關的轉型可帶來歷史性投資機會。」

貝萊德致客戶信函中指出,該公司盡職治理團隊去年關注440家碳密集型企業,代表客戶對64名董事和69家企業投出反對票,並將191家企業列入「待觀察」名單,要求這些企業在管理和揭露氣候風險(包括淨零排放經濟轉型計畫)取得重大進展,否則將面對貝萊德對其董事投反對票的風險。

挪威主權基金考慮撤資排碳大戶 台塑化、中鋼在列

而這也代表,股市中的排碳大戶,被撤資風險升高。《台灣氣候風險與機會》指出,挪威主權基金已通過撤資石化產業,加速全球能源轉型,並要求被投資對象必須就經營策略是否符合《巴黎協定》的減碳路徑加以分析。該基金持有台股包括台灣前10大溫室氣體排放源如台塑化、中鋼、台化、南亞、台泥等,未來這些企業會被要求提出情境分析,若氣候績效不符合該基金要求,將面臨被撤資風險。

該報告亦指出,日本退休金協會(GPIF)已向企業界表示,沒有碳治理、未按照國際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原則(TCFD)揭露氣候風險,不會獲得該退休金協會投資。從挪威主權基金、日本退休金協會到台灣的退撫基金,檢視台灣退撫基金持有前10大個股中,正好名列台灣前10大溫室氣體排放源,政府有必要檢視退休金的流向,對氣候績效不佳的企業撤資或要求被投資企業達到一定的碳治理標準,以避免退撫基金出現巨額損失。

20210624-SMG0035-謝錦芳_A台灣前10大溫室氣體排放源
 

「這次疫情是一場生存危機,提醒我們人類有多脆弱。」芬克致企業CEO的公開信中指出,「這讓我們更認真地面對氣候變遷對全球帶來的威脅,並思考這個變化是否會如疫情般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

這場淨零賽局中,國內企業負責人若打算以不變應萬變,未來不僅將面臨碳關稅懲罰與訂單流失,也面臨股東行動主義者撤資的風險;而越晚起步進行碳管理的企業,調適期越短,壓力也越大。

延伸閱讀:淨零賽局4》燃煤發電占比10年內從40%降至1.8%,英國能,台灣能嗎?

感謝台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提供諮詢,歡迎參閱《台灣氣候風險與機會

喜歡這篇文章嗎?

謝錦芳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