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加速數位轉型,科技大廠訂單滿載,在國際品牌壓力下,國內科技業包括台積電、台達電、宏碁、聯電、華碩等紛紛加入國際再生能源倡議(RE100),承諾百分之百使用綠電。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趙家緯指出,「國際品牌壓力沒有因疫情而減緩,台灣邁向淨零的關鍵是大力發展綠能。」
氣候變遷影響下,高溫、乾旱變成新常態,5月2次限電事件,突顯台灣電力系統的脆弱。「缺水、缺電加上疫情擴散,對於目前產能吃緊的半導體大廠是一大風險,全球法人都緊張。」台大風險中心主任周桂田表示,企業負責人不能只考慮生產面,還必須重視氣候與傳染病的因素,聘用專業人才評估未來5-10年可能面臨的風險,擬定因應策略。
歐美日低碳基礎建設吸引製造業回流 台灣趕得上嗎?
歐盟開徵碳關稅,促使台商全球投資重新布局。KPMG氣候變遷與企業永續服務亞太區負責人黃正忠指出,「歐盟、美國、日本都以低碳基礎建設吸引製造業回流,未來誰能提供低碳基礎建設,就是各國爭取投資的重要關鍵。放眼全球競爭力前20大國家,都積極發展再生能源,包括太陽能與風電。台灣一旦落後,不但留不住台商,更吸引不了外資。」
目前企業面臨3大挑戰,中華經濟研究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溫麗琪分析,首先是碳關稅效應,如果減碳不力,企業就會被懲罰;其次是環境資訊揭露,企業必須盤點碳排放量,揭露產品的碳足跡;第三是金融面,如果企業生產製造對環境不友善,可能無法取得貸款,面臨被撤資風險,挑戰將撲天蓋地而來。
歐盟開徵碳關稅之後,各項產品必須揭露碳足跡。溫麗琪指出,「產品的含碳量包括生產製程排碳量,還要加上使用電力的排碳系數,台灣目前沒有施行碳定價,企業若不知道自己產品排放多少碳,該怎麼減碳?因應歐盟開徵碳關稅,台灣推出碳費,如果額度太低,很難發揮以價制量效果。」
淨零排放關鍵在低碳電力 台電的不永續電力成大問題
為此,「護國神山」台積電已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去年率先簽下沃旭能源20年綠電合約,為全球最大規模的綠電購買合約,預先部署未來所需的綠電,同時要求700多家供應商盤點碳足跡,並且在2030年前節能20%,否則恐怕會失去訂單。
「國內企業用電主要來自台電,但台電的電力不永續,這是最大的問題。」溫麗琪指出,依歐盟《環境分類法》中規定,發電業的「環境永續標準」是每發1度電所產生的二氧化碳為100克;台電每發1度電產生的碳排放高達500克,超標很多,而國內企業主要使用台電生產的電力,也因此使得所有企業產品的含碳量非常高,影響很大。
台灣要邁向淨零排放,關鍵在於低碳電力。台大風險中心發表《台灣氣候機會與風險》指出,依最新《世界能源轉型展望報告》,全球增溫要控制在1.5℃以內,電力將在2050成為主要能源載體,其中90%電力供給來自再生能源。依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估計,2019年全球再生能源就業人數達1150萬,每投資100萬美元於能源轉型技術,其所創造的就業機會是投資於化石燃料的3倍。這也代表,投資再生能源可以創造3倍的就業機會。
(延伸閱讀:淨零賽局3》碳權是門好生意!特斯拉靠減碳轉虧為盈,本業虧損還是賺)
再生能源發展屢卡關 三接外推掛勾能源轉型進程
台灣發展再生能源的過程中,頻引發環保團體、地方人士抗爭;在天然氣發電部分,以桃園觀塘三接案為例,現正面臨珍愛藻礁公投掀起粉紅風暴。行政院於5月3日公布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外推替代方案,朝向工業港外推455公尺,離岸1.2公里,最快2025年下半年供氣。三接外推替代方案是否成行,牽涉能源轉型進程。
政府對能源轉型規劃以2025年為目標,屆時天然氣占比達50%,燃煤占30%,再生能源占20%。經濟部長王美花在立法院答詢時坦承,「如果三接案蓋不成,天然氣發電占比在2025年將達不到50%,屆時燃煤發電比例可能增加。」
「針對天然氣發電的角色,台灣必須從長期的眼光來看。」趙家緯指出,依國際能源總署(IEA)對淨零路徑規劃建議,化石燃料發電從現在起必須停止新建,天然氣扮演橋接角色,在2030年達到頂峰之後逐步下降。因此,台灣在思考桃園三接案時,不能只以2025年為目標,而要從2050年淨零目標來看。
趙家緯質疑,政府對能源轉型目標只規劃到2025年。由於一座天然氣接收站可能使用30年,如果三接外推替代方案在2025年下半年完工,接下來的四接、五接、六接的必要性如何,應該有長遠的規畫,例如有些轉為氫能接收站,避免蓋好之後成為蚊子接收站。
淨零排放靠4大減碳支柱 2050年9成綠電能成嗎?
針對台灣邁向2050淨零排放路徑,由台大風險中心與美國西北太平洋國家實驗室等共同完成國內第一個調查指出,台灣若要達到2050淨零排放,有4大減碳支柱。趙家緯說明,首先是提升能源效率,2050年每賺1元所使用的能源是2020年的一半,亦即能源效率倍增;舉例來說,石化產業結構轉型,生產製程減少使用的石化原料,改用較高比例的再生料,可以大幅提升能源效率。
其次,運具電動化。目前台灣道路上非燃油車僅占2.6%,到了2050年,應該大幅提升為82%,亦即道路上每100輛車有82輛是電動車。趙家緯指出,要達到這個目標,依研究團隊推估,台灣最晚必須在2040年禁售燃油車。
第三,在電力系統結構方面,該研究依模型推估,到了2050年,台灣的電力有9成來自再生能源,而天然氣占1成。趙家緯分析,由於晚上沒有陽光,台灣必須大力發展儲能系統,把白天的太陽能與風能儲存起來,供應晚上所需電力。
依該研究估算,透過能源效率倍增、運具電動化、大力發展再生能源之後,台灣每年仍有3500萬噸的二氧化碳必須抵銷。趙家緯指出,台灣的森林每年可以吸收約2000萬噸二氧化碳,另外的1500萬噸則有賴「負碳技術」吸碳,如生質能加碳捕捉封存,或直接從空氣中捕捉二氧化碳加以封存。不過,目前這些碳捕捉技術還有些問題要克服。
展望2050年的台灣,屆時台灣電力系統配比再生能源占90%,有可能嗎?趙家緯指出,如果從現在的眼光來看,很多人直覺認為台灣的再生能源不可能達到9成,但隨著科技的發展,未來氫能會有許多突破。
趙家緯指出,依據團隊研究,未來台灣電力結構,再生能源占比達到90%,其中,太陽能占47%,風力占35%,另外的8%為其他綠能如生質能或氫能。以此估計,台灣在2025年後的能源轉型以邁向淨零排放為目標,預估在2026至2050年間,台灣在太陽能與風力發電可創造6.4兆元投資需求。
「台灣必須趕快提出氫能戰略。」趙家緯指出,發展氫能要靠電解,需要耗電。丹麥綠能島發展離岸風電結合綠氫,台灣也可以發展類似的科技。
2030年須減碳50% 低碳轉型得靠「棒子與胡蘿蔔」
「大家以為,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很遙遠,真正的關卡是2030,依國際標準必須減碳50%。」溫麗琪語重心長指出,「為了鼓勵企業朝低碳轉型,歐盟祭出棒子與胡蘿蔔,碳關稅就是棒子,而胡蘿蔔則是對朝向低碳轉型的企業提供金融援助。台灣還沒有揮出棒子,連胡蘿蔔也看不到。」
在政策上,歐盟鼓勵企業發展循環經濟來對抗暖化。溫麗琪指出,歐盟訂定循環經濟專法,規定在2025年之前,塑膠製品必須使用20%的再生材料;美國則在綠色採購法中鼓勵企業使用一定比率的再生材料,消費者可以發現蘋果、戴爾的產品,有一定比率使用回收材料。
循環經濟是總統蔡英文重要的產業政策,不過,政府迄今沒有推出具體獎勵措施,鼓勵企業發展循環經濟。溫麗琪呼籲,「台灣應該向歐盟學習,祭出棒子與胡蘿蔔。」
面對全球淨零賽局,依政府間氣候變遷專家委員會(IPCC)特別報告,真正的關卡在2030年須減碳50%,目前剩下9年的時間,如果平均每年減碳5%,對國內企業而言,有如天方夜譚。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搖頭說,「國內多數企業負責人不知道,何謂淨零排放,這是最大的危機!」
看更多【新冠肺炎疫情】最新報導:https://bit.ly/3aAQ9d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