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可檢驗的長期行為表明,美國對話戰略的根本基點,乃是構建與中國的共同利益關係,希望中國最終成為現行秩序中的「利益攸關方」(stakeholder),以此而言,美國對中國從未有什麼零和博弈的「冷戰思維」。
毫無疑問,中共是美國這一戰略的最大得益者。然而,面對美國伸出的「利益攸關方」橄欖枝,中共並不買帳。這是因為在利益之外,美中之間也有意識型態與政治制度的根本分歧。
美國對華戰略的第二個基點,則是指望中國經濟的發展會促進中國政治的自由化。儘管美國已經放棄了杜勒斯(John Foster Dulles)時代的「和平演變」戰略,但從柯林頓的全面接觸戰略以來,美國仍一直試圖通過接觸,進而改變中共的意識型態傾向,推動中國的政治轉型。
嘴說韜光養晦,實為卷旗不繳槍
一九九○年代,迫於六四事件帶來的巨大國際道義壓力,中國選擇了表面「韜光養晦」,但實際「卷旗不繳槍」的機會主義策略,並不直接挑戰美國的這一戰略。但暗地裡,對於中美既有共同利益又有根本分歧的「假朋友」關係,中共也有著高度的戒備。
隨著中國經濟的成長,而美國與西方又陷入到了金融危機之中,二○○八年後,中共覺得翅膀已硬,乃逐漸開始向美國要價,試圖迫使美國放棄改變中國的戰略考慮。
○九年,中美經戰略與經濟對話會上,時任國務委員的戴秉國指出:「確保中美關係長期健康穩定發展,很重要一條是相互理解、尊重對方,維護自己的核心利益;中國的核心利益,第一是維護基本制度與國家安全,其次是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第三是經濟社會的持續穩定發展。」
不會誤讀的是,所謂基本制度與國家安全,當然指的是現行政治制度,其含義就是要求美國承認中共政權的完整合法性,不再謀求改變中共政權的意識型態與執政方式。
維繫政權是習近平外交核心
當然,這一要求並不可能馬上獲得美國的肯定,但中國如此要求,並非空口白話,而是有備而來。中國深知,經濟發展固然壯大了自己的實力,但也加深了對西方技術與市場的依賴,只有減少對西方技術與市場的依賴,才可能逆轉自身的戰略逆勢,直到美國徹底放棄改變中國的戰略圖謀。
也因此,中國在各個方向上均放棄了「韜光養晦」的策略,主動作為,除了在周邊擴大軍事存在與影響之外,在經濟與文化上也有所作為:
中國嘗試在經濟格局上另起一套,以緩解對美國與西方的戰略劣勢:推動中俄特殊關係、一帶一路戰略、創立亞投行、中非合作、廣泛投資沙烏地阿拉伯、巴拿馬、斯里蘭卡等地戰略目標……,都是為了通過起建立相對獨立與平行的經濟勢力範圍,以抵銷美國與西方可能的影響。
文化方面,中共則試圖獲取為專政政權辯護的國際影響力或軟實力,一是通過孔子學院、「大外宣」與各種經濟手段,影響西方社會關於中國的輿論,乃至學術表達;一是持續使用話語歪曲與另說一套的方式,抵禦西方的人權壓力,如中共謀求加入了聯合國人權理事會,以及最近舉辦的南南人權論壇,都是出於這一目的。
通過上述舉措,中共也就逐步撕下了與美國基於戰略模糊的「假朋友」面具。自上台以來,習近平就以維繫政權安全的「大義名分」,做為內政外交的根本出發點。隨著習近平在十九大上進一步鞏固權力,無疑中共將繼續現有的主動作為,另起一套的戰略。
中美新冷戰即將展開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中共的這一圖謀並沒有獲得什麼可觀的回報,相反既引發了周邊國家的警惕,在西方國家也導致了愈來愈多的反感情緒。而做為世界老大的美國,本就存在遏制中國的心思,「假朋友」面具的撕下,對中國警惕與反感氛圍的形成,都使得美國對中國進行戰略遏制更加師出有名。
一個巴掌拍不響,中美本存在著根本分歧,只是在接觸改變的戰略幻想或戰略模糊中,才維持了多年的「假朋友」關係,隨著這一層面紗的撕去,中美之間由關係日趨緊張,進而走向全面衝突的新冷戰,已經不再不可想像。
➤更多內容請看新新聞
➤購買本期新新聞
➤加新新聞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