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部12月26日公布106年國防報告書,以「守疆衛土、看見國軍為主軸」,內容提到國軍以創新不對稱的思維建構聯合戰力,會以「戰力防護、濱海決勝、灘岸殲敵」的理念,阻敵人登島進犯。還宣稱這是官方首度提出這個新思維,然就筆者曾參與規劃民國94年至105年「國軍十年建軍構想」觀察評述如下:
舊瓶裝新酒,美化「創新/不對稱」作戰思維
就民國94年至105年「國軍十年建軍構想」國防武力整建主要內容:「國軍依據「防衛固守、有效嚇阻」的軍事戰略構想,在聯戰效能、戰訓整備、資電戰力、後勤支援、後備儲能、精神戰力等能力上持續整建,發揮整體效能,確保防衛作戰任務的達成。
一、提升聯戰效能
除持續強化聯合作戰效能外,並結合組織結構調整、武器裝備更新及「創新/不對稱」作戰思維,建立「快反打擊部隊,加快指揮速度、便捷後勤支援」的聯合作戰部隊。
國軍以確保臺海和平、領土完整及區域穩定為目的,在敵有進犯行動時,整合三軍兵、火力,依武器效能適切部署,並運用精準打擊、重層攔截、泊地與灘岸攻擊等手段,執行「聯合截擊」與「泊地、灘岸殲滅」作為,以瓦解敵速戰速決的企圖,確保臺澎防衛作戰任務的達成。
二、強化反制與防衛能力
另強化「指、管、通、資、情、監、偵」系統反制與防禦能力,近年來,除籌獲SRP長程預警雷達、P-3C反潛機、獵雷艦、油彈補給艦、迅海級艦、無人飛行系統(UAS)、雲豹甲車、雷霆2,000多管火箭、AH-64E及UH-60M直升機等新式武器裝備外,並完成F-16A/B與IDF戰機、E-2K預警機、愛國者飛彈性能提升。
戰力保存與戰力防護並無區別,乃戰場經營的措施
台灣是狹長型海島,欠缺防衛縱深,平時應置力於戰場經營,確保有效戰力,除利用外島部署飛彈,爭取前沿縱深;戰時應爭取局部海、空優勢,併強調整體防空,強化反潛、掃、布雷作戰能力,仍當務之急。除可被動進行反封鎖外,更可進一步於中共海上運輸線形成局部封鎖優勢,爭取扭轉戰局的契機。
「加強反封鎖」與「慎選聯合截擊時機與海上決戰區等概念。筆者於民國94年漢光21號演習,曾提出中共對外貿易有三條生命線,這三線水道與海上貿易緊密相連,我若加強反潛作戰能力,可爭取戰時對其海上運輸線形成局部封鎖,即時我海、空軍戰力,在中共優勢攻擊中失去反應能力,國軍仍能有第二擊能力。(參考筆者青年日報,94年8月4日,版3)
「濱海決勝、灘岸殲敵」以戰術誤導戰略作為,極其荒謬
國軍準則作戰階段劃分三個階段:「戰役(會戰)、決戰及決勝」,故以「濱海決勝、灘岸殲敵」戰術作為乃本末倒置,亦充分顯示國軍主要幹部戰略素養不足,參謀作業能力之無知與無能外,對於選擇決戰區與決勝點之錯誤荒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