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的框架
今年4月29日是美國總統拜登上任100天的日子,但一百天內拜登的主要施政重點放在新冠疫情和經濟紓困,與此同時修復與國際組織的關係,重塑美國的全球領導力。
但在中國問題上著墨較少。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表示,在涉及中國問題上有三種處理方式:對抗、競爭與合作。從具體行動來看,拜登政府更傾向於對抗與競爭。
比如,美國在3月發佈《國家安全戰略臨時指南》,將中國視為唯一具有綜合實力、挑戰美國的競爭對手。之後馬不停蹄在阿拉斯加會見舉行雙邊會談,雙方針鋒相對成為媒體關注焦點。
此外還加強了與盟友的合作,與日、澳、印開展"四方安全對話";以及在美日峰會後的聲明中直接反對中國在南海的活動。
在馬釗看來,拜登「並非通過擴大合作來避免或者縮小競爭,而是要分割合作與競爭領域;而且即便是合作,美國也要突出美國的領導權,並增加美國的競爭優勢。」
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安剛撰文表示,拜登不同於特朗普,設置了「有邊界的戰略競爭框架」,並做了四件事情——清理特朗普政府對華政策「遺產」,有棄有承;推進全球戰略收縮,從中東、阿富汗撤出實際力量,集中精力實施升級版的「印太戰略」;舉價值觀和多邊主義旗號,與盟友伙伴國家協調對華政策;將應對氣候變化放在中美合作籃子的首要位置。
安剛認為,以上可以算作拜登對華政策的「上半場」;「下半場」美國國會則快軌審議內容險惡的涉華法案,拜登政府和兩黨議員紛紛往裏塞私貨,「抗衡中國、贏得競爭」這口鍋裏「沸騰亂燉」。
同時,「上半場」還未觸及的貿易問題和台灣問題,在下半場將不可避免地成為主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