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澤天觀點:請走出防疫政策的確診數字迷思

2021-07-15 06:50

? 人氣

20210527-賣場美食街餐廳不提供內用。(顏麟宇攝)
中央餐飲業內用鬆綁政策不被各地方政府接受。(資料照,顏麟宇攝)

不過,從疫情開始到現在,許多德國專家針對Inzidenz當重要防疫指標提出質疑,如確診率高低和篩檢程度有關,隨著疫苗對於高危險人群施打產生的保護作用,確診率與重症及死亡的關聯性,越來越淡薄。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7月13日德國主流媒體《南德日報》(Süddeutsche Zeitung)「Inzidenz失去意義,未來的防疫措施不再以確診人數當作最重要標準,政府將更考量安置在醫院的人數」的頭條標題,就傳達出依賴Inzidenz的風向可能將要轉變。

據該報導,聯邦衛生部長史潘(Jens Spahn,基民黨)認為醫院未來應調查更多染疫病人的住院治療資訊,除了報告加護病房分配率,還要針對年齡、治療種類、疫苗施打狀態提供資訊;巴登-符騰堡邦衛生部長盧查(Manne Lucha,綠黨)對此表示讚揚,認為只要擁有更多的疾病過程嚴重性、病史與死亡的資訊,就能對整體狀態做出更好的評估。

考試滿分與確診數「+0」的代價與迷思

從疫情開始到現在,指揮中心始終沒有合理說明,為何到達某些數字就必須採取升級的警戒。每日公布的幾十或幾百確診數字,亦讓人無法直接看出整體疫情是否升高或降低的流線,徒增無謂的惶恐。

近期國內確診數字始終難以下降,陳時中指揮官對此提出比喻,就像考試考到80、90分很容易,但要往上就很難,要一步一步慢慢來;網路上則有某位名醫提出「+0」絕對可能,希望大家繼續努力,「+0」與新增一例,是天壤之別的呼籲。

問題是為了考試100分,過度犧牲家庭親情、娛樂,甚至身體健康的意義何在,就值得我們認真思考。很多人的經濟與社交生活,早就被防疫搞得與過去有天壤之別,面臨崩潰邊緣。

20210614-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民眾在端午假期減少移動,河濱公園冷清。(柯承惠攝)
防疫期間,各地公園冷清,過去人潮景象已不復見。(資料照,柯承惠攝)

尤其病毒早在社會零星不斷地傳播,人民已在這兩個月付出極大的防疫代價,應無必要為了把成績拉高,甚至達到「+0」的程度,就繼續執行如此慘烈的防疫措施。光是幼稚園的關閉,是否使許多家長在心力上無法負荷,家暴數目增加,或將幼童交給抵抗力弱的祖父母照顧的傳染危險,又是否幼童會因缺乏人際互動,導致其蒙受比染疫還高的身心危害,就值得擔心。

其實,染疫確診數字往往取決於篩檢程度,指揮中心應該非常清楚防疫有其漏洞,即便是目前的數字,也是有其潛在黑數,縱使「+0」之後,也不會抹去大家對潛在黑數的疑慮。

陳時中指揮官在7月14日記者會已表示不以「+0」為目標,算是走出理性思考的重要一步。未來盼望,指揮中心除了參考確診數字,也應再參酌其他指標,尤其是好久未再公布的加護病房重症人數等因素。

重度管制與處罰措施不合比例原則

當把觀看視角從染疫確診的人數轉向醫院的實際治療情形,再與其他社會風險做比較(如台灣每天約1千多人因車禍傷亡;幼稚園的腸病毒散佈與重症風險),我們會用更健康與正面的態度應付這場疫情,而不會只因低微的確診人數,就採取不合比例原則的重度管制與處罰措施。

網傳一個美女律師舉發其父在鄉下田裡未戴口罩外出,登上娛樂版的可悲笑話,除了說明我們對病毒傳播危險的無遠弗屆認知,早已「超越」歐美科學研究,更見證法治教育的失敗。

對於一個不具合宜性的防疫處罰規定欠缺批判能力,還要告訴民眾即便是無厘頭的「惡法」也必須遵守,縱使連自己的父親也要舉發,恐怕會讓越來越多的人民質疑防疫規定的合理性,而產生連合理規定也不想遵守的防疫破洞,甚至懷疑自己的國家是否仍屬法治國家。

*作者為成功大學法律系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