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錦芳專欄:台灣「疫苗猶豫」的慘痛教訓

2021-07-25 06:50

? 人氣

為對抗新冠肺炎,各國積極搶購疫苗,擴大接種率;台灣的「疫苗猶豫」比率大幅下降,卻是付出慘痛代價。(AP)

為對抗新冠肺炎,各國積極搶購疫苗,擴大接種率;台灣的「疫苗猶豫」比率大幅下降,卻是付出慘痛代價。(AP)

對抗新冠病毒,疫苗是最佳武器,各國積極搶購疫苗,擴大民眾的接種率;然而,有些國家儘管有充分的疫苗,仍有一群人遲遲不願或拒絕接種疫苗,稱為「疫苗猶豫」(vaccine hesitancy)。各國政府為鼓勵民眾接種,用盡各種行政措施,包括提供抽獎或贈品,在台灣,消除「疫苗猶豫」最直接的推力竟是新冠肺炎奪走逾700條人命,成為慘痛的教訓。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歐美各國在疫苗充足的情況下,仍有一群人遲遲不願意或拒打疫苗,主要原因包括擔心疫苗有副作用,對政府不信任,或者受到社群媒體不實訊息誤導,另有一群人是反疫苗者。

為提升民眾接種意願,香港提供抽獎送價值約新台幣3800萬元的公寓,澳洲抽獎送航空機票,美國則贈送甜甜圈、棒球賽門票等。

最新一期《經濟學人》比較去年12月迄今,各國「疫苗猶豫」比率下降的趨勢。民調公司YouGov調查20個國家「疫苗猶豫」比率,詢問「你願意接種新冠疫苗嗎?」,受訪者回答「不願意」或「不知道」的比率。今年1月,受調查的國家「疫苗猶豫」比率平均為45%,到了6月,這項比率大幅下降為20%,幾乎各國都呈下降趨勢,不過,各國下降的原因大不同。

台灣「疫苗猶豫」比率一度逾6成

台灣有「疫苗猶豫」族群嗎?目前多數人一心盼望早點打到疫苗,但就在3個月前,受訪民眾回答「不想打疫苗」的比率超過半數。從趨勢來看,台灣在4月時,受訪者回答不想打疫苗的比率高達66%,到了6月3日,不想打疫苗的比率降至27%。台灣的「疫苗猶豫」比率在短短兩個月內驟降的幅度遠大於法國、新加坡、香港、美國等。

台灣今年4月之前,民眾接種疫苗的意願不高,全台的疫苗接種率不至1%。自5月中旬爆發本土新冠疫情,當時死亡人數12例,截至7月24日統計,死亡人數高達786人,大批民眾急需疫苗,而政府採購疫苗數量嚴重不足,戳破政府超前部署假象。

《經濟學人》分析,今年以來各國「疫苗猶豫」比率下降的原因有二,分別是疫苗接種速度與疫情嚴重程度。當疫苗接種速度加快,許多人打完疫苗之後,產生一定程度的保護作用,那些原本對疫苗持懷疑態度者,可能改變態度,提高其接種的意願。其次是新冠疫情嚴重程度,隨著新冠肺炎死亡病例大增,民眾對病毒的恐懼可能勝過對疫苗的恐懼,會有更多人想打疫苗。

新冠死亡病例暴增  提升接種意願

從趨勢來看,新加坡屬於前者,台灣則屬於後者。新加坡去年底回答不想打疫苗的比率超過50%,今年6月降至10%,而新加坡新冠肺炎死亡病例數控制在36人。反觀台灣,新冠肺炎死亡病例數從2位數暴增至3位數,付出的代價非常大,應該沒有人想學台灣的模式。

無論如何,要降低「疫苗猶豫」比率的前提是準備充分的疫苗,並且提早施打,有助於降低「疫苗猶豫」者心中的疑慮。台灣一方面疫苗準備嚴重不足,相較於歐美各國,台灣疫苗施打的時間既慢也晚,即使最後民眾施打的意願大幅上升,卻已經付出慘痛的代價。

喜歡這篇文章嗎?

謝錦芳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