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肆虐下,歐美各國沒有放鬆減碳的步伐。歐盟執委會14日公布一系列氣候政策,最受注目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又稱碳關稅),自2023年起試行,2026年起正式實施;同一天,美國民主黨亦要求針對自高汙染國家進口貨品課稅。歐美均企圖透過貿易政策來對抗氣候變遷,對於高度依賴出口的台灣,衝擊非常大,減碳是必須走的路,不僅為了下一代,更攸關企業的生死存亡。
歐盟執委會14日公布12項氣候政策草案,包括擴大碳交易系統(ETS)適用範圍,2030年再生能源占比達40%,2035年禁售新燃油車,推動「碳邊境調整機制」,提升能源效率等,共同邁向一個公平、綠色、繁榮的未來,目標為2050年成為全球第一個達到氣候中和的大陸。
《歐洲氣候法》規定,歐盟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30年以前須減少55%,以1990年為基準,這項減排目標比原先提高15%。為落實這項極具企圖心的目標,碳關稅勢在必行。根據歐盟的計畫,未來將針對鋼鐵、水泥、鋁、肥料、電力等產業課徵碳關稅。
美國民主黨主張 對減碳不力國家進口品課稅
碳關稅主要為了保護歐盟境內的企業,避免高碳排產業把工廠遷移到氣候、環保法規較鬆、減碳不力的國家,然後把產品輸入到歐盟,形成「碳洩漏」,這對歐盟境內產業形成不公平競爭。課徵碳關稅,一方面保護歐盟境內企業,另方面促使其他國家積極減碳,獲得歐盟境內產業的支持。
歐盟公布碳關稅方案之際,美國民主黨亦提出類似主張,將對不積極對抗氣候變遷的國家的進口產品予以課稅,列入3.5兆美元預算案中,並呼籲美國與歐盟聯合向中國與其他高汙染國家施壓,促使這些國家減碳。
《紐約時報》指出,民主黨提出課徵「汙染者進口費」,究竟稅率是多少,該怎麼課,預估每年有多少稅收,目前不清楚。不過,歐盟與美國政治領袖不約而同把焦點放在貿易政策,做為對抗氣候變遷的方法之一。
碳關稅是促進減碳最有效工具,在國際貿易上具有「恐嚇效果」。前美國總統歐巴馬的氣候政策顧問、哈佛大學環境經濟學家艾迪(Joseph Aldy)告訴《紐約時報》,「如果我們對外威脅要課徵碳關稅,我們的貿易夥伴也開始推動類似的政策並開始減碳,最後我們可能就用不上了。所以,碳關稅是最有效的減碳工具。」然而,歐盟公布碳關稅方案後,已引發部分國家的反彈,艾迪的看法似乎太樂觀。
諾貝爾獎得主克魯曼支持碳關稅 應加速推動
針對歐盟推出碳關稅,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克魯曼表示支持,但不可否認,碳關稅也有其局限。克魯曼在《紐約時報》撰文指出,碳關稅影響的主要是輸入的貨品,只是一部分的解方。例如,中國一方面提出減碳方法,另方面一直在興建燃煤電廠。先進國家課徵碳關稅,可以促使中國降低鋼鐵出口品製程的排碳;與此同時,中國境內提供城市用電的大規模燃煤電廠,依然排放大量溫室氣體,對環境造成更大威脅。
歐美把氣候政策與貿易政策結合在一起,未來將向高碳排的國家施壓。面對全球碳定價時代來臨,台灣企業必須體認,未來排碳必須付費。目前國內沒有施行碳定價,許多高碳排產業連碳足跡都不清楚,更別說減碳;未來高碳產品想要出口歐美,必須繳一筆碳關稅,成本大增。
面對歐盟碳關稅新制,環保署表示將加速推動修法,《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擬更名《氣候變遷因應法》,推動碳定價,施行碳費。然而,最根本的問題,未來即使《溫管法》更名為《氣候變遷因應法》,但台灣的減碳目標與國際標準依然差一大截,未能與國際接軌,無法因應氣候危機,將是更大的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