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政府總預算於10日進行了11小時的馬拉松協政黨商,這是柯文哲第一任市長期內的最後一次總預算,終於走完最難的程序,總刪幅為1.19%,較去年的0.66%多。有趣的是,即便多筆預算有歧見,議員們仍多選擇以柔性的「附帶決議」方式有條件給錢,而非公開的表決對壘,在市長暨議員大選年,柯文哲與議員之間的互相需要,表現在此次長達數月的預算審查中互有妥協遷就,如何保持日後合作的可能,以及在選民面前落實議員監督預算的職責,在此次議員與市府的互動中,透露許多端倪。
過去3年,市議會中的國民黨議員身為在野黨,為表達「在野」態度,往往要在政黨協商中,堅持某些預算案要送到大會,進行公開的「同意」與「反對」零合表決,如此造成的媒體效果,讓國民黨得以表態反對,身為柯P盟友的民進黨,也多半會藉此力挺柯市府預算。
今年卻一反常態 國、民兩黨不再堅持表決
然而,今年卻一反常態,面對許多不同政黨、甚至個別議員有歧見的案子,兩大黨寧可選擇以閉門的「政黨協商」決定,而不願再將案子提到大會公開地表決,藍綠議員都有表示,諸如柯市府推出的公宅、幼教補助預算案,實在不好動用表決要議員公開表態「要」或「不要」,容易引起爭議,而一些選區小案子提大會表決也很怪,因此,大家都有共識,先尊重委員會的專業審查,之後有共識地在政黨協商處理。
沒了大會表決,那麼議員們怎麼處理對柯市府所提有疑義的預算呢?經查,今年議員們立下了特別多預算動用前的「但書」、「附帶決議」、「綜合決議」,這是相較於強烈的表決,較為柔軟地表達意見的方式,設下此一類動用預算前的條件,多半是針對柯市府在預算動用時的紀律或市政所需而下。
舉例而言,北市的6-12歲捷運票價6折優惠,不同於新北的5折,且在實施日程上也有分歧,因此,議會「附帶決議」,基於雙北生活共同圈,需先與新北協調後上路,協調不成,1個月內也會上路;此外,補助東南亞生到台就學的「南洋本流計畫」,議會也透過「綜合決議」,設下使用發展基金1000萬以上,需告知議會的前提。
第二預備金 議員有共識拍板
柯文哲最在意的第二預備金額數,在他上任第一年,議會同意「史上最高」第二預備金,今年已不再。據了解,柯文哲本人希望不要低於10億,在10日下午各黨協商時,國民黨提出9億版本,民進黨提9.5億元,親柯的由親民黨議員為主的問政小組,提11億,與柯互動更為友好的台聯黨與民國黨,則提出維持去年的12.5億。
在各黨有不同意見下,政黨協商中,由議員詢問主計處,郝龍斌時期最高為多少,得出9.65億,經議員有共識拍板,執政黨與在野黨罕見不再需要公開表決,而此結果,與民進黨不再挺力支持柯P有很大的關係。對此,柯文哲11日上午表示,「夠用就好了,有錢就多做,沒錢就少做」。而另一政治性較高的預算是今年的「台北-上海雙城論壇」舉辦費,市府提出的138萬元,遭砍50萬元,算是議會的一項政治表態,市府也埋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