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與中國關係持續全面緊張之際,北京連下重手「治理」在美國上市的中國高科技和教育公司,而那些在美國上市的中國股近來讓人「跌破眼鏡」表現,也開始引起外界更多關於未來中美關係走向的揣測與聯想。
近日,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股票出現了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最大跌幅。
由在美國上市的98個最大中國股票組成的納斯達克金龍中國指數(Nasdaq Golden Dragon China Index),在過去兩個交易日,跌幅近15%。自2月份創下歷史新高以來,這個指數現在已經大幅下挫了45%以上。
從今年2月至今的五個月,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的股票價值就被抹去了約7700億美元。
而在這種下挫大勢通氣,伴隨而來的是中國政府近期對高科技和教育行業採取的一系列大力治理措施。
美國法 v 中國法
針對中國政府監管在美上市公司的措施,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委員艾麗森・利(Allison Lee)7月26日表示,作為定期報告義務的一部分。在美國證券交易所上市的中國公司「必須披露中國政府干預其業務的風險」。
這是自中國監管機構對網約車巨頭滴滴出行開展大規模網路安全審查以來,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官員首次發表評論。
七月初,中國當局出台了《關於依法從嚴打擊證券違法活動的意見》,提到加強跨境監管合作,並要求落實境外上市公司信息安全主體責任。
這一重磅政策公布之前,中國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佈網路安全審查辦公室公告,為「防範國家數據安全風險,維護國家安全,保障公共利益」,對六月底剛剛在美國上市的世界最大網約車平台「滴滴出行」實施網路安全審查。中國政府對滴滴出行「突如其來」的監管,使這家公司股價大跌。
與此同時,在美國方面,根據2020年12月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簽署生效的《外國公司問責法》,如果外國公司連續3年未能通過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的審計,將禁止這些外企的證券在美國的任何交易所上市。
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曾批評美國此舉完全是對中國在美上市企業的無理政治打壓,敦促美國停止「涉華歧視性條款」,不要將證券監管政治化。
令外界不解的是,美國的監管法律尚未到執行期限,中國已經開始自身對赴美上市公司的下手監管並造成了如此中國概念股巨大損失,這其中的道理究竟是什麼?
中國概念股
所謂中國概念股,是對所有海外上市的中國股票的統稱。
1990年代,中國企業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納斯達克開始嘗試性的股票融資。
1993年7月,上海石化(Sinopec)作為試點企業成為第一個正式在紐交所上市交易的中國國企;隨後,中國在美國上市的公司還有1994年10月上市的華能國際(Huaneng Power)、1994年11月的海灣資源(Gulf Resources)、1996年11月的華瑞服裝(Ever Glory International)和1997年7月的中國南方航空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