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軍方決定建造一批「微型飛彈突擊艇」,以「因應中國日益增加的軍事威脅」,但是引起軍事專家的不同看法。
根據公布的資料,目前僅知道台灣的海軍預計在4年內建造60艘突擊艇,而規格是45噸至60噸級別,材質採用FRP(玻璃鋼、玻璃纖維),並將發包民間建造。
漁船大小
據稱這是台灣軍方發展「不對稱戰力」的一部分,而台灣目前有光華六型和沱江級兩種飛彈快艇,分別是186噸和600噸,搭載的都是超音速的雄風三型飛彈。
消息出來之後,引起了正反兩派的不同意見,曾經參與雄風三型飛彈研發的退役工程師張誠在電視上指出,未來微型飛彈突擊艦就有如台灣現在已經成軍的車載陸基雄風三型飛彈機動發射系統一般,即便是陸上雷達指揮系統被毀,仍可以在海上獨立作戰。
而使用FRP建造,根據海軍的說法是雷達反射波會減少,避免敵方雷達的搜索,此外微型飛彈突擊艇大小和一般漁船差不多,所以戰時可以利用漁港整補。
但是也有台灣媒體引述退役海軍軍官呂禮詩的話,形容這種部隊就好像是日本在二戰末期進行海上自殺式攻擊的「震洋突擊隊」。根據報導指出,呂禮詩認為以微型突擊艇進行不對稱作戰,需要漁船的配合,並且能夠接受指揮管制,但是如果中共軍隊第一波就摧毀雷達、並進行電子干擾,微型飛彈突擊艇能否作戰就令人懷疑。
打了就跑
海軍出身的台灣參謀總長李喜明據稱是微型飛彈突擊艇作戰的始作俑者。根據媒體先前披露,李喜明構想的微型飛彈突擊艇是搭載一枚反艦飛彈、乘員2至3人、沒有戰鬥系統和雷達、外型和塗裝則比照一般漁船。
他希望這種突擊艇在陸地上的觀測通訊系統或者較為大型的海軍艦艇引導之下,攻擊大型登陸艦艇,發揮令「敵艦防不勝防」的功用,雖然是總長提出的構想,但是海軍內也不是沒有反對的聲音。
媒體的報導就指出有海軍人士認為,微型飛彈突擊艇的作戰概念和現有的光華六型飛彈快艇功能可能有所重疊,因為台灣海軍最早使用的海鷗級飛彈快艇的大小就與構想中的微型飛彈突擊艇類似,而光華六型飛彈快艇就是取代海鷗級飛彈快艇,所以有必要思考清楚。
軍事反制
面對解放軍的「繞台」,台灣也接連傳出其他武器發展的消息,例如台灣在1996年向法國購入的拉法葉級巡防艦(護衛艦)的防空能力有望在這兩年大幅加強。
目前所知道的消息是將在艦上加裝台灣自產的垂直發射系統,並且搭配射程60公里、由天劍二型改良的海劍二型艦對空飛彈、取代原先艦上射程6公里的四聯裝海欉樹飛彈,改裝完成之後不但防空範圍加大、防空飛彈的數量也從原先的4枚增加到至少20枚。
雖然台灣軍方對「傳說中」的雄二E型巡弋飛彈向來不加以證實或者否認,但是在2017年年底發表的《國防報告書》內也間接透露未來將加強發展能夠跨越台灣海峽展開攻擊的武器,以求達到「重層嚇阻」的目的。
先前台灣軍方也首次讓「反斬首部隊」曝光、另外也公布了正在進行性能提升、台灣自產的IDF戰鬥機的部分加強性能,對美國的軍事採購雖然沒有「耳目一新」、但是也有所突破,例如取得了視距外遙控精凖遙控攻擊彈、反輻射飛彈還有美國一直不願出售的魚雷和飛彈垂直發射系統。
雖然台灣軍方也不否認,兩岸軍力失衡的情況非常嚴重,但是強調「戰力防護、濱海決勝、灘岸殲敵」以及「保家衛國的決心」,似乎台灣軍方希望這些做法能夠在遼寧號航母出航、共機「繞台」經常化的時候發揮穩定民心的作用。
(注:本文不代表BBC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