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運動賽事頒獎台上,獲勝選手張口「咬」獎牌的畫面層出不窮,今年的2020東京奧運也不例外。東奧組委會26日更直接呼籲選手們不要再「食用」他們的獎牌了,強調「所有獎牌都是由日本民眾捐贈的電子設備回收材料製成」。除此之外,運動員們各另有奇招,處理他們奮力博得的珍貴獎牌。
We just want to officially confirm that the #Tokyo2020 medals are not edible!
— #Tokyo2020 (@Tokyo2020) July 25, 2021
Our medals are made from material recycled from electronic devices donated by the Japanese public.
So, you don't have to bite them... but we know you still will #UnitedByEmotion
由於要強調環保的重要性,本屆東京奧運所有獎牌都是從電子設備回收材料製成。東奧組委會在2017年4月到2019年3月,一共收到日本民眾所捐贈的8萬噸廢棄電子設備,一共提煉出32公斤黃金、3500公斤白銀和2200公斤青銅。組委會日前也發出推特,提醒大家「獎牌不能吃」,不過組委會也打趣寫道:「雖然我們知道你們還是會咬啦。」
運動員為何要「咬獎牌」?
一般認為,運動員咬金牌是為了要測試「是不是真貨」,因為黃金質地較軟,可能留下咬痕。不過國際奧林匹克歷史學家協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Olympic Historians)執委會成員瓦利辛斯基(David Wallechinsky)在2012年的專訪中曾對CNN指出,攝影師已將「咬獎牌」視為運動賽事上的一種標誌性畫面,能吸引更多關注並帶來商機,他們因此樂於捕捉類似鏡頭。瓦利辛斯基認為,要不是為了應付媒體的需求,運動員不太可能會自願做出這種動作。
網球巨星納達爾(Rafael Nadal)比賽的名場面之一,就是他每次在法國網球公開賽男子單打比賽奪冠時,都會「咬」他的冠軍獎杯;而今年的東京奧運會上,許奪選手也因為「咬獎牌」博得不少媒體版面。
運動員都如何處理珍貴獎牌?
除了「咬獎牌」,選手們如何處理他們奮力得來的獎牌,也讓大眾好奇。在26日贏得奧運金牌的英國跳水選手戴利(Tom Daley)就在個人社群平台告訴大家,他特地編織了一個袋子來裝他寶貴的金牌。
2008年時,美國女子國家足球隊動員拉姆蓬(Christie Rampone) 告訴《坦帕灣時報》(Tampa Bay Times),她把他的獎牌都藏在家中的鍋碗瓢盆裡,因為她相信那些地方一般人絕對不會想到;國際泳壇傳奇「飛魚」菲爾普斯(Michael Phelps)2012年接受CNN知名主播安德森庫柏(Anderson Cooper)採訪時,表示他把他在2008年北京奧運奪得的8枚金牌保存在一個用灰色T恤包裹的旅行化妝盒中。
不過,並非每個運動員都會把他們的獎牌留在自己身邊。前世界重量級拳王克里契科(Wladimir Klitschko)2012年時告訴CNN,他以100萬美元(約合新台幣2800萬元)的價格賣掉了他在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贏得的金牌,並把獲利捐給了他和他哥哥成立的慈善機構,旨在幫助家鄉烏克蘭的貧困兒童;美國知名泳將歐文(Anthony Ervin)也在Ebay上拍賣了他在2000年雪梨奧運奪得的金牌,用來幫助2004年南亞大海嘯的倖存者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