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四十三歲的林夏如,比同齡者多了豐富的世界閱歷和跨界的職涯發展。
三十二歲時就當上高盛證券合夥人,如今是香港中文大學和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客座副教授。
林夏如的人生路走得風火。中學畢業後出國,哈佛大學東亞系畢業,一腳踏入不熟悉的投資銀行。她經歷過華爾街最風華的年代,見證亞洲創投崛起,帶領高盛香港,管理亞洲十二個國家的投資,包括阿里巴巴、新浪的先期重要投資者。
林夏如的父親林順和是台灣IBM的第一批員工,七○年代的台灣,還是個投資教育可以快速翻轉命運的年代。林家的四個小孩靠著父親的栽培,成為國際化人才。
林家的家規,小孩二十一歲得獨立。林夏如還記得年輕時的每個暑期,得想方設法寫信自我推薦,每一年遞出上百封履歷。被迫生活與經濟獨立,讓她大學畢業前累積了在台灣、日本、西班牙等五國工作的經驗。
她還有一份很特殊的經歷,就是擁有二十多年面試官的經驗。她代表哈佛校友面試亞洲學生,也因高盛合夥人身分,看過數萬份履歷。
林夏如能在短短幾分鐘閱讀履歷表的過程,看到台灣人才在世界競爭光譜上的優缺點。
她對台灣社會誠懇地提出她長年的觀察和建議,以下是採訪內容:
二十幾年面試官的經驗,可以看到台灣學生是相當不同的。履歷有一些很容易了解的方法,一般台灣學生暑假很少實習或工作,這很明顯,因為他們第一份正式工作是二十三歲才開始。
中國大陸的大學生很多是離鄉背井到外省求學,一定有出外的經歷。大陸這麼大,需要忍受一些辛苦的過程。如果大陸學生暑假沒有上班的話,一般都會去上個暑期學校或者早一點申請研究所課程。中國人比較注重學術,但不一定會有很多自己組織的團隊。
而美國學生會非常驕傲,自己開了三家公司,一家賣掉了,兩家沒有成功,他一定會這麼寫的,或者他在學校組織了兩個學生團體。對我們來說這就是領導的經驗。
認識自己的必要
不論學校或企業,頂尖人才,最重要的是人格和價值觀,是否誠實、肯幹、冒險。
美國人二十一歲一般都比中港台同齡者成熟,對自己的了解也比較深,但這並不表示說台灣學生的潛力不足,而是人格的發展上,台灣年輕人踏出去的腳步比較慢。
台灣年輕人喜歡讀研究所、晚入職場,所以很慢才感受到美國高中畢業生的心情:那是第一次要了解不在家的時候,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在社會要扮演什麼角色?想參加什麼團體?人生怎麼過不會浪費?
我在台灣有機會見到台灣優秀的高中生,去年見了一群建中、北一女、中山的學生,他們都想申請到香港讀大學。
最有趣的是家長都陪著來,而且讓我震驚的是,學生自我介紹時,父母已開始說:「不,你應該說這個」或「不不不,他不喜歡鋼琴,他是要做商的、要當醫生的。」結果孩子們就不說話了…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天下雜誌》550期】
延伸閱讀:
台灣變「媽寶島」/陳文茜:愛一個孩子,有錯嗎?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7492
台灣教出世界頂尖的學生,卻只能領一顆滷蛋的薪水?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6006
杜書伍:別管22K了!多找出20%的領導者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9107
台灣社會,不只需要一個林飛帆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9104
林志玲 獨立與韌性,揭開姊姊不敗的祕密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9106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天下雜誌網站》。 ※本文由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