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國防在四大困境下,如何抵禦強大敵軍來襲?VOA專訪前參謀總長李喜明:「不對稱戰力」與「刺蝟台灣」才是唯一出路

2021-08-04 12:52

? 人氣

李喜明坦言,台灣要打贏戰爭談何容易,尤其對岸的軍事預算是台灣的20多倍,土地面積也比台灣大得太多,對稱式思維下的消耗戰並不適合台灣,也贏不了中共。唯有不對稱作戰才有機會拒止共軍武力犯台,讓它達成不了征服台灣的目的。換句話說,只要能拒止中共、讓它拿不下台灣,就等於是台灣的勝利。李喜明的「整體防衛構想」關於不對稱作戰區分為兩大部分,一個是建軍、一個是用兵。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20200924-近期美對台軍售訊息浮出水面,其中之一的項目為陸基魚叉飛彈,外傳希望藉由提升陸射反艦飛彈部署數量,打造有如刺蝟一般的制海戰略,但也因為代表將投入龐大預算,軍方內部因此出現軍艦相對不重要的「艦隊無用論」聲音。(資料照,蘇仲泓攝)
近期美對台軍售訊息浮出水面,其中之一的項目為陸基魚叉飛彈,外傳希望藉由提升陸射反艦飛彈部署數量,打造有如刺蝟一般的制海戰略,但也因為代表將投入龐大預算,軍方內部因此出現軍艦相對不重要的「艦隊無用論」聲音。(資料照,蘇仲泓攝)

李喜明表示,建軍又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要建的軍一定要有戰場存活能力、戰力保存能力,那些很容易就會被遠距離飛彈打掉的東西都不合適,花再多錢都沒有用;第二,要善用不對稱兵力,並且數量要夠。他認為,台灣真正需要的是「一大堆致命、機動、精準的小東西」,像是能在全台200多個漁港裡快速移動、共軍飛彈難以集中的微型飛彈快艇,能在岸灘上布放的大量水雷,去年美國宣布售予台灣百套岸置機動魚叉飛彈也是一例;第三個是傳統戰力的規劃。他認為,台灣應把最小部分的資源分佈在傳統戰力,最大部分的資源分佈在不對稱戰力。這些小型、致命、機動的武器才真正具備戰場存活能力,而且價格便宜,應是台灣軍購主力。

在「整體防衛構想」中,萬一兩岸發生戰事,不對稱作戰的用兵方式也分為三個部分。首先是「兵力防護」,即善用「一大堆致命、機動、精準的小東西」,讓對手從遠距離也打不到這些移動式目標。如果他想擊中就必須靠近岸邊,這就是所謂第二部分的「濱海決勝」。濱海是指不遠處的海,當中共船艦靠近,台灣陸地上的雄二、雄三飛彈就能應付。如果仍舊解決不了共軍,第三步就是「灘岸殲敵」。

中央電視台對於解放軍進行兩棲登陸備戰的報導。
中央電視台對於解放軍進行兩棲登陸備戰的報導。

李喜明說:「因為你(中共)把所有的裝備送到岸上來之後,都要花一些時間才能建立灘頭堡,才能建立戰力。我在你還沒有建立能力之前,就要想辦法利用這個好時機去殲滅你。」李喜明坦承他的「整體防衛構想」是弱國防衛之道,「所以,ODC必須要利用這些自然的環境,要拿我們的優勢,花最少的錢,最大的功效,給最大的嚇阻。我們該建立是一個區域拒止的能力,而不是一個制空制海的能力」。

李喜明說,討論美軍是否會出兵協防台灣是一件沒有意義的事,因為這個問題連美軍自己也沒有答案。重點在於台灣自己要有「預防戰爭」、「嚇阻戰爭」和「贏得戰爭」的能力,這才是台灣該做的事情。他認為,台灣的安全不能寄望於中國的善意,也不能寄望於美國的友誼,只能寄望於台灣自己的實力上,台灣的行動越符合美國核心利益,就越容易獲得美國的支持。

喜歡這篇文章嗎?

國際中心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