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青龍觀點:沒有觀眾加油聲之後的東京奧運賽事

2021-08-07 05:50

? 人氣

網路上的一則留言直接戳破這層虛偽的官員心態:「只有敗絮其內的人家才怕家醜外揚,而愛面子的人通常沒有裡子。」難道不是這樣嗎?每四年一次的奧運賽後檢討,難道不就又是這些官員們的作文比賽時間,看以煞有介事的激烈檢討過後,得到幾個看似結論的口號,然後呢?還不是停留在原地不動,繼續張著一面愛國的大旗幟、因循著過去所有的陋習。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當然,熟知國際奧會(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簡稱IOC)組織章程的人都知道奧會明定政治不可介入運動,各國選手除非以個人名義參賽,否則就必須藉由各國非政府組織的各類單項體會協會向奧會報名。因此,台灣的各種體協就成了選手跟奧會之間的重要窗口,掌握了各項賽事「報名權」。不過,各類體協在長期掌握資源的情況下,卻產生了一些被人詬病的問題,例如:「徵召標準沒有事前公布,人為操作空間很大」、「運動派系林立,教練影響選手名單」、「表面非政府組織,但又長期接受政府資源補助的怪異人民團體」、「因著體、官兩棲的政治背景,造就出萬年理事長或秘書長的現象」、「協會獨特的公共性,變相成為封閉獨佔事業的會員制」。

改革體育制度,不能再淪為政治口水

這些極需改革的體育制度,筆者懇請所有讀者共同持續關注蔡英文總統與蘇貞昌院長的承諾,切切不可再淪為政治口水而已。

其次,再談台灣一般民眾看待這次東京奧運的心態。大概從紅葉少棒開始,「為國爭光」幾乎就成了台灣各種體育賽事的一種魔咒,在各種知名國際比賽中,但凡有台灣選手參加、甚或奪金呼聲高的台灣選手出線時,台灣媒體評論和每個關心賽事的台灣民眾,突然之間就都成了體育專家,可以隨意對選手的比賽內容指指點點,彷彿選手們的一個失誤或一點缺失,在他們眼中都成了十惡不赦的罪過。但是,今年的東京奧運卻很明顯有了一些轉變。台灣社會大眾對於贏得獎牌的選手,固然給予榮耀及歡呼,但對於未能晉級及得獎的選手,社會大眾仍不吝給予極高的讚賞和肯定,因為我們的確看到了他們長久以來的努力訓練和在競賽場上奮戰不懈的精神。如同日前文化部發佈的一則官方貼文<沒有一位選手需要為勝負道歉>提到:「比賽雖然有輸有贏,但輸贏的結果,絕對不是比賽的一切。自我肯定的追求、運動家精神的展現、公平競賽的價值、群體榮耀的爭取,許許多多,都是運動賽事中美好且值得關注的部分。」

於是,除了面對中國大陸的選手,台灣民眾仍有一些敵我狀態的對立意識外,台灣民眾觀看各種賽事的角度與過去有了很大的不同──我們開始懂得在為自己的選手加油、鼓勵之餘,也同時能欣賞和讚美各國選手在競技場上的優秀表現了(尤其是日本和韓國的選手,在過去多少年來,他們常常是台灣民眾觀看各種體育賽事的假想敵)。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