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爆發至今已經七十七年,從西方畫刊中挖掘的新史料,提供更多歷史視野和細節,剛好填補抗戰史實的空白;有助台港的新生代全面了解抗戰史實,緬懷先人的英勇犧牲,並以身為中國人為榮。
兩岸三地進入一種新的歷史狀況,中國大陸經濟蓬勃發展,國力蒸蒸日上,計劃明年舉行抗戰勝利七十週年紀念大會,至於香港和台灣,儘管是中國人的土地,但由於特殊的情況,一部份反對勢力將爭取民主自由的運動方向,轉變為充滿濃厚分離意識的社會運作。在香港,激進的團體鼓動香港人不是中國人的荒謬言論,甚至揚言佔領金融中心。在台灣,一些青年學生只強調台灣的前途,而不知道整個中國的未來。他們也採取激進的手段,破壞兩岸的和平進程。
這些現象雖然只是局部的,但許多參與者是年輕一輩,反映了港、台兩地出現了不良的社會趨勢,年輕一輩的中國歷史教育不足,缺乏國恥意識,沒有胸懷中國未來的遠景,這些對於中華民族的復興,均會產生一定的阻礙,因此,加強中國近代史教育無疑是當務之急,而歷史教育必須從史料的開拓和解釋開始,這也是筆者長期從事的工作。尋找抗戰的新史料是近年中國人文史工作的重點之一,所謂「新史料」其實是「舊史料」,過去留下來尚未被挖掘利用的抗戰圖片和文字,這些材料可以提供更多的歷史視野和細節。
這二、三年,我認識到,西方大眾畫刊是長期受忽略的重要史料。事實上,十多年前,我就開始大量收入日本侵華時期日方的宣傳品和大眾畫刊,成為首批運用在抗戰研究的材料,後來不少大陸史料收藏家和研究者也到日本購買這類的文獻,一時之間蔚為風潮。
我想,日方的史料較早被收藏和運用,主要是地理上日本畢竟比較近,可以經常過去,而且當年基於宣傳侵略戰爭的需要,無論是政府、民間、軍隊的印刷品以及日軍官兵的私人相冊,整個加起來的數量十分龐大。儘管近年中國大陸收藏家大肆購買,內容較完整的日方史料也有被淘空的趨勢,然而早年這類文獻資料在東京的古書店裏畢竟非常多。
日本史料醜化中國軍人
不過,另一方面,儘管日本戰時的刊物數量龐大,提供了日方大量的信息,但這些材料仍然存在著基本的侷限。為了宣傳的需要,日本出版物的圖文內容自然要是表現日軍的勇武,以及對中國百姓的招撫以及中國戰俘的模樣等等,有關中國軍人奮勇禦敵的事實、中國百姓傷亡以及城鄉淪為廢墟的慘狀,在日方的材料裏是完全看不見的,只有最近十年日本新聞社找出過去新聞檢查沒過關的「不許可寫真」,重新出版時,我們才得以窺得更多戰爭的真相;換句話說,從日方的戰時出版品裏是看不見中國人保家衛國的血淚故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