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不合,分手主因
生產端與銷售端的不同思維
面對外在環境變化與內部對新事業的調整,該投資案不僅考驗著以台塑集團總裁王文淵為首的二代接班團隊,也影響著台塑集團未來10年的成長動力,動輒上百億美元的高額投資,更讓持有台塑四寶的投資人高度關心;如今已經箭在弦上,卻還上演陣前換將的戲碼,更令外界憂心河靜鋼鐵的前景。
「的確,我和台塑集團經營層,對於經營河靜鋼鐵的營運模式與策略想法有差異。」面對外界的各種臆測,林信義首度打破沉默,「我要離開,早就已經決定了,反正我本來就只是兼任而已,但不論做什麼事,我都會做到最後一刻。」林信義解釋,即使他在7月初就已經決定離開,但還是為了越鋼繼續奔走,一直到台塑集團發出聲明稿的颱風休假日,林信義還是坐在辦公室內,確認新聞稿的內容。
知情人士指出,林信義與台塑集團高層的意見不合,主要是來自「對市場的想法差距太大」。
林信義上任後,考量到金融風暴後的產業環境丕變,全球年產能超過20億公噸,但需求只有16億公噸,超過4億公噸的過剩產能;為此他調整河靜鋼鐵的規模,將高爐容積縮小、把原訂的3支高爐縮減為2支,電廠規模縮減3分之1,庫房減半,藉以降低資本支出。
但由於航道疏浚工程,遇到清除炮彈等問題,又墊高投資成本,整體投資降到106億美元,將每公噸鋼鐵的投資成本,從一開始的1650美元,降到若是不含港口與電廠,約為1140美元,低於噸鋼投資成本1200美元的標竿。
早在20年前,中鋼就曾評估到越南投資高爐,當時認為越南雖是很有潛力的市場,但成長速度緩慢,因此中鋼在越南蓋廠,計畫是一個高爐一個高爐慢慢做,「中鋼是跟著市場走,不想一步登天,」中鋼前董事長王鍾渝回憶。
新日鐵提案擁銷售公司主導權
台塑行政中心強烈反彈
然而,河靜鋼鐵和中鋼不同,不只高爐規模大,還連同港口與電廠一起開發,整體來看,河靜鋼鐵的每公噸成本仍高達1400美元,高於業界平均水準。
「這一向是台塑集團的投資邏輯,一開始的投資就要全部到位,內部預期以後會用得到,不只產能會擴張,未來也可能會有其他投資項目,因為台塑集團最擅長的管理技術之一,就是利用產能規模來降低成本。」對台塑集團有長年觀察的隸邁產業顧問公司總經理何耀仁指出。
「以一個專業經理人來說,林信義是從一個河靜鋼鐵思考,會覺得電廠、港口是包袱,講的是單位成本;但王家人卻是從整個台塑集團的角度出發,除了大煉鋼廠外,未來可能還有石化廠會去投資,利益與著眼點未必完全相同,這在擬定策略時,會造成完全不同的結果。」知情人士分析,林信義或許了解台塑文化,卻樂觀地以為有辦法說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