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導少年法院孩子20多年、累計5000多場演講、超過1000個家庭受益,華人區知名教養專家盧蘇偉遇到許多父母抱怨,家中有難以駕馭的「刺蝟少年」,問他有什麼技巧「搞定」孩子?
8月父親節到來,借鏡他和兒子盧蘇士的相處之道,邀你解開現代父母的教養焦慮。
盛夏午後,盧蘇偉站在家門前熱情招呼我們,說話宏亮輕快,21歲的兒子盧蘇士站在庭院邊,體貼一行人被暑氣蒸得冒汗,語氣和緩地說,「裡面比較涼,你們可以先進來坐。」這對父子一動一靜,一緩一慢,像管弦樂團裡不同的樂器,卻能譜出悅耳的協奏曲。兩人個性和想法迴然不同,卻少有衝突,是如何辦到的?
盧蘇偉說,盧蘇士從小到大個性慢條斯理,出門前總要花比較多時間準備。一開始他和太太等得「凍未條」,直催他「快一點!快一點!」但兒子對他說「爸爸,你不要那麼緊張嘛。」後來他轉念,對啊!我們沒有理由去改變孩子原來的特質。慢有時候是個缺點,比如考試作答時思考比較久,甚至寫不完;但也有優勢,如思維縝密、做事謹慎。個性急也有急的缺點,神經容易繃得比較緊,身體比較容易出狀況。
「不要企圖改變孩子,教育的本質應該是尊重他原來的特質,」盧蘇偉認為,要學習放下想改變對方的想法,練習用「了解」和「賞識」的角度,欣賞孩子的獨特。
十多年前,他去鶯歌看一位他輔導過的孩子學陶藝,為了鼓勵這個迷途知返的少年,也一起挽起袖子學拉胚,看到一旁的師傅拿著一把尺,一個個仔細量拉好的胚陶,只要厚薄不一致就淘汰,因此真正能送入窯燒成為商品的不多。為了符合市場需求,每個陶杯都要做得一樣。
但他很納悶,幹嘛要一模一樣呢?像訓練「工匠」的做法,如同有些父母要孩子成為他們期待的模樣,卻不讓孩子自己決定要什麼。孩子是獨立的生命個體,如果用父母親的期待去要求孩子,不就失去生命存在的意義了嗎?
沒有不可以教的孩子,只是我們沒有用對方法;沒有叛逆的孩子,只有不被了解和賞識的小孩。
父母真的要忍住,「不管教」孩子?
常有家長問盧蘇偉,孩子回到家心情不好,甩門、摔東西或是罵髒話……怎麼辦?盧蘇偉說,他絕對不會跟孩子講「你這是什麼態度?有種就再講一遍!」基於對人性的了解,被罵的孩子絕對會再講一遍,特別是在厭煩、氣憤的情境下和孩子互動,父母的負面態度只會引發孩子更負面的反彈。
盧蘇偉相信,很多孩子在情緒下的反應都是無心的,只是用一種很獨特的方式跟父母表達他現在很不舒服,建議可用「向孩子請教」的方式,讓他們不設防說出心裡話。例如,跟孩子講「謝謝你用這種獨特方式,讓我知道你遇到很不愉快的事情,我有沒有榮幸多知道一點?」孩子會因為你的賞識,給了他空間和時間陳述,比較容易聽進去,而有意願和父母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