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目前的貨幣政策工具(如央行政策利率、總體審慎措施…等)包括那些內容,外人不得而知,而央行係以這些工具影響操作目標(如準備貨幣、短期市場利率),從而影響中間參考目標(指標)包括貨幣總計數(M2成長參考區間)、匯率、通膨預測、產出缺口……等。
央行理事會經常考量國內通膨及國內經濟情況,決定政策利率要不要改變,這是央行貨幣政策決策主軸,但略顯模糊,因為準備貨幣與M2才是要角。至於政策利率如何影響貨幣總計數M1B及M2,央行從未說明。
失焦的貨幣政策架構
Fed的操作目標及中間指標都是聯邦資金利率,瑞士央行操作目標為瑞士隔夜平均利率(Swiss Average Rate Overnight, SARON),台灣央行的操作目標有兩項,中間參考目標(指標)則包羅萬象,非常複雜的中間參考目標。換句話說,央行改變貨幣政策決策的原因可以非常多,這是失焦的貨幣政策架構。
央行貨幣政策工具有n個,操作目標有2個,中間參考目標有n個,貨幣政策最終目標有4個(包含促進金融穩定、健全銀行業務、維護對內及對外幣值之穩定,並協助經濟發展),顯然符合丁伯根法則(Tinbergen's Rule),貨幣政策的丁伯根法則要求,政策工具的數量或控制變數數至少要等於目標變數的數量,只是這是由複雜的貨幣籃子組合建構出的貨幣政策架構。
台灣央行貨幣政策架構係採彈性的貨幣目標化機制,以貨幣總計數M2為中間目標,並考量其他重要的總體經濟金融變數,達成法定目標。台灣央行訂定政策利率水準,以引導市場利率與調控貨幣數量,這是一個矛盾的貨幣政策架構,正確作法應該是「台灣央行訂定貨幣數量水準,以引導市場利率與達到政策目標」。
不是凡事先討論利率要不要調整
建議央行仿效英國央行,研究建立貨幣數量與通膨率的扇形圖,俾成為貨幣目標制架構先驅。
其次,既然是採貨幣目標化機制,央行執行貨幣政策時應該先控管貨幣數量,再看它對利率如何影響,而不是目前的凡事先討論利率要不要調整,最後卻忘了貨幣目標化機制,是要以控管貨幣數量來達到貨幣政策目標,亦即凡事先談量再談價,談價後又需再談量,因為央行公布的貨幣需求是受利率影響與決定的,這樣才能落實貨幣目標制架構。
*作者為台北大學金融與合作經營學系兼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