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快訊
20171031-SMG0035-快訊小紅條兒

基亞震撼後生技股還能買嗎?

2014-08-13 16:24

? 人氣

基亞暴跌,讓投資人狠狠遭受一次震撼教育。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未來生技股該怎麼買?台灣「生技創投天后」羅敏菁提醒,認真、扎實地做功課,就是防地雷股之道。

編按:基亞連十二支跌停,導致生技新藥股全部一起跳水。《今周刊》特別專訪台灣工銀資深協理羅敏菁,她在生技新藥研究、營運及投資經驗長達二十餘年,針對社會大眾對於新藥產業的發展,以及投資人對生技新藥股應具備哪些操作思惟,提出專業見解。以下是專訪紀要:

我個人認為,從這次「基亞事件」中,可以為台灣生技股的投資,帶來三個啟示。

制度面的啟示:

因個案提高門檻,恐變成緊箍咒

首先是制度面,觀察美國對於新藥股的上市,主要考量的是團隊、技術及市場大小,另外也要取得主辦券商同意支持承銷,這是新藥掛牌的基本門檻。

至於有些人說,是否一定要求新藥取得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的臨床實驗核可,才能掛牌,這倒是不一定,例如近來許多新股掛牌上市的罕見疾病新藥研發公司,也都還沒進入臨床實驗階段。

近來市場上有不少聲音提出,在基亞事件後,台灣應該重新檢討新藥股的上市流程,必須更加嚴格把關。但我認為,近兩年台灣對新藥的掛牌流程,從工業局推薦到櫃買中心審查,都已做得相當專業,對相關風險的提醒,也都要求公司須註明在公開說明書上。

其實,基亞只是一件個案,不要因為這次事件,讓大家對新藥產業發展失去信心,更不要因此增加各種管制方法,變成產業發展的緊箍咒,這絕對不是好事。

風險的啟示:

成效、 市場規模都可上網查證

其次,投資人自己也應該檢討,像生技股這種高門檻的產業,必須做更多、更扎實的功課,否則不該輕易投資。

像拜耳藥廠旗下與蕾莎瓦系出同門的肝癌新藥STORM,在今年三月宣布失敗,當時大家就相信基亞的PI-88會變成「唯一」治療早期肝癌的藥,但投資人只要去Google搜尋一下,就可以知道這種說法完全錯誤。

此外,這顆藥在歐美被列入「孤兒藥」,也就是病人少於二十萬人,大家只要把藥價乘上病人數目,就可以得知市場規模,顯然也沒有市場傳的那麼大。

所以,投資人只要認真找資料,做一些查證,很多事實都擺在眼前。但在市場一片熱潮下,投資人似乎完全失去風險意識,只選擇性相信某些資訊,當然套牢就難以避免了。

另外,最近市場上有人常說,新藥只要能進到三期臨床,就可以有十億美元的市值,這種說法也不太正確。新藥的價值要先看有沒有效,可以賣到哪些區域,以及市場規模,當公布成績是真的有效時,股價才應該反映,若是沒成效,當然就不應該漲。

與兩年前比起來,我覺得不管是投資人、媒體、分析師等,大家都在努力學習生技新藥的知識,陸續也可以看到些許進步,但我覺得努力空間還很大,大家都要一起進步。

尤其是投資人,不要拿自己的錢開玩笑,畢竟投資人要對自己的決策負責;而投資人越聰明,不老實的公司想要蒙混過關的機率就會越低,市場自然會朝更健康的方向邁進。…

【本文未完,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ontent-80402-109741?page=2尚有710字,可於今周刊官網免費閱讀】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