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俊榮觀點:台美重啟TIFA、為BTA奠基

2021-08-14 05:50

? 人氣

因此,台美BTA才真正是台灣敲開全球經濟整合大門、更深度融入全球經貿體系的敲門磚,對台灣未來經貿發展的影響程度其實不小於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10年前許多人誤信兩岸經濟合作協定(ECFA)是台灣可融入全球經濟整合的敲門磚,10年後證明了真是誤會一場。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影響產業 矯正集中中、上游病徵

其次,台美BTA對於台灣的產業發展,也會有深刻的影響。一般而言,自貿協定會牽動一國產業發展方向與資源的配置使用。

兩國FTA等於是在普遍還存有貿易障礙的全球市場中,開啟了對方的利基市場,若對方是一個對產品品質要求不高的低階市場,則會使本國的有限資源導向生產低階產品,不利於產業的轉型升級;但對方若是注重產品品質的高階市場,就會有利於本國產業的轉型升級。這正初步說明了何以台美BTA的重要性遠高於ECFA,甚至對台灣的產業發展有著剛好相反的效果。

更進一步來看,台灣產業的嚴重問題之一,在於下游產業幾已全數外移,這當然是拜當年中國市場強大的磁吸效應之賜,加上台灣產業長久以來已習於甘心鑲嵌於亞洲供應鏈,致使幾乎所有製造業都集中於中上游產品的生產。

中上游的中間產品主要以OEM接單代工生產模式為主,強調產品的標準化,缺乏最終產品的價值分配權,加上無法接觸最終產品市場,難以掌握行銷通路與消費者習性,因而無法也無心發展容易經營品牌的最終產品,終致以出口價格衡量的貿易條件逐年惡化,利潤率難以提高,這其實也是導致低薪經濟困境的重要原因。

富士康在中國湖南省衡陽市的代工廠。(取自中國勞工觀察)
台灣電子業仍以代工製造為主,圖為富士康在中國湖南省衡陽市的代工廠。(取自中國勞工觀察)

因此,美國雖是全球最大消費國,卻不是台灣最大的出口國;日本、歐洲市場也大,台灣對日、歐的出口比重也遠小於日、歐占全球消費市場的比重。台灣最大的出口國是中國,40%的出口則遠大於其占全球消費市場的比重,而且台灣對中出口中,超過4分之3是中間產品。無論從台灣的出口結構、產業結構或獲利能力來看,都不是一個很匹配全球比例的健康狀態,還有很大的優化空間。

兩岸ECFA的早收清單主要包含台灣石化、紡織中上游、汽車零組件、機械工具等中上游產業,當然是因為這些是台灣對中出口的主要產業,ECFA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節省這些產品的輸中關稅。但是,ECFA也因此鞏固、強化了台灣以中上游產業為主的結構。如果我們認為這樣的結構不算健康,則真正能觸及美國最終產品市場的台美BTA就有矯正結構的作用。

這兩年,美國對中國出口產品的高關稅政策,引發了台商回台投資潮,不但成為台灣亮眼經濟成長的主要動能,台灣對美出口比率也快速提升。一旦台美BTA開始對台輸美產品降稅,則不僅台灣會有更強的吸引投資動能,也有機會使產業結構往下發展,開始投資生產最終消費財,以迎合美國市場需求,矯正台灣產業過度集中於中上游產業的病徵。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