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來,有一家企業,在兩岸生產線導入180台機器人,這可不是哪間汽車或高科技公司,而是來自台中的自行車零件廠鋐光實業。
「鋐光,是我看過中小企業廠商用最多機器人的,」台灣智慧自動化與機器人協會副秘書長陳文貞觀察。
你可能沒聽過鋐光,但一定用過它生產的產品。身為A-Team一員的它,生產的是腳踏板與花鼓(編按:車輪中心的軸)等控制方向或轉動類的自行車零件,包括捷安特、美利達等國內外自行車廠都是它的客戶。去年,它的集團年營收約30億元,是全球最大的自行車腳踏廠。
「第一名永遠都有人,我學習對象很多,沒有最好,只有想要更好,」儘管現在自行車腳踏營收居全球之冠,鋐光董事長林文華仍謙稱自己永遠只是第二,所以他要持續導入機器人增加競爭力。
來到台中鐵山工業區,鋐光廠房在陽光照耀下,金光燦燦。走進加工生產線,一台台自動化綜合加工機就像印鈔機般,平均每295秒,一個個花鼓就這樣生產出來。
有了小型機器人協助上下料,這一區的26台工具機,只要五個人負責,「一個人管4、5台機器,現在人人都是課長,」鋐光協理陳英斌說,和過去一人最多只能顧兩台機器相比,現在的競爭力至少多1.5倍。導入機器人後,可降低人有休息或怠慢的時候,或以前一人看兩台機器,前面那台人工換料或刀具時,其他台也得停著等的生產不效率,「讓機台像印鈔機不用停,可以一直繼續動!」
人力需求不變
每座機台可增12萬元效益
台灣廠從20台工具機,擴充到100台,現場都維持40個員工,「人一樣,機台卻增加四倍,你就知道競爭力在哪裡,」鋐光經理林彥佑說。
陳英斌以10台機台舉例說明,原有的六人編制在機器人協助下,加工時數能增加一倍到24小時,總產值和人均產值因此約可提高到過去的兩倍。
舉例來說,以鋐光每分鐘約6元的加工總產值推估,自動化後,每月每台機台效益可增加近12萬元。算一算,5年來,台灣廠年營收約成長4成。
外包產品回巢
自動化加持,自製率達9成
不只如此,在「機器人同事」協助下,也降低過去手動送料的人為因素,讓機台可發揮出該有的精度、品質更穩定。
林文華透露,公司也因此把過去技術層次較低的外購外包零件,多數移回廠內自行生產把關,目前鋐光的自製率高達九成,腳踏板品質提升,產品單價約比中國同業貴三倍,就是自動化發揮了功效。
從第一批12台機器人,鋐光至今共添購180台,其中中國廠產線共導入近百台。「只要你今天訂單給我,我明天就可以出貨給你,」林文華透露,連巨大董事長劉金標率四十位幹部到他中國太倉廠參觀時,也好奇鋐光怎麼那麼有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