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最近的亞洲四國「絲綢之旅」,與內政的迅猛改革形成互動,並體現中國的「快車論」:歡迎周邊國家搭乘中國經濟的「快車」,攜手互惠前進。習近平的大動作包括:中俄西線天然氣管道、探討中俄高鐵合作、與中亞國家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與東南亞和南亞國家共築「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今年也是深化改革的元年,提出依憲治國、改革戶籍制度、廢除勞教、開放兩孩政策及醫療保障改革、推動司法陪審員制度等。但快車論現象中,也夾雜著諸如打壓維權人士等噪音。
風馳電掣,呼嘯而過。中國就像一列行駛中的快車,箭一般向前奔馳。中國有十四個陸地鄰國,是世界上鄰國最多的國家。中國邀約周邊國家搭乘快車,攜手發展共同前進。中共十八大以來,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外交和內政上施展大動作,為這列快車加大馬力,在外交上密集出訪周邊國家,與中亞國家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與東南亞和南亞國家共築「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在內政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啟動大範圍、大力度的改革,依憲治國、依法執政,一批批帶有頂層設計性質的改革方案相繼出台,一項項具有標誌性、關鍵性和引領性作用的改革舉措陸續推出,包括戶籍改革、推動兩孩政策、深化醫療與社保改革,以強改革推動經濟發展,但在快車的呼嘯聲中,也夾雜著打擊維權、壓制異議的噪音。
大潮湧動,風生水起。當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正繼續九天亞洲四國「絲綢之旅」。亞洲週刊從北京外交部獲悉,中南海明確將習近平此行定位為二零一四年中國最高領導人「重大周邊外交行動」。這是習近平就任國家元首後第二次出席上海合作組織峰會、第一次訪問南亞國家。此前,自中共十八大起,習近平已出訪七個周邊國家。
時下的西方經濟低迷,新興經濟體國家經濟放緩,中國經濟也從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轉軌,不少人對全球經濟前景悲觀,更唱衰中國經濟。不過,習近平與總理李克強一再對外宣示:作為全球經濟總量排名第二的經濟體,中國經濟「依然向好而大勢難逆」,面對經濟下行壓力,中國政府沒採取「強刺激」,而是保定力,力推「強改革」,透過「微刺激」穩增長,歡迎周邊國家搭乘中國經濟的「快車」。
習近平出訪中亞南亞,在中國外交布局上,中亞是西北邊疆的安全屏障和西北方向經貿、能源合作的戰略夥伴,南亞的重要戰略地位也不言而喻。國際學者普遍認為,習近平此訪是著眼於總體外交布局、服務國內發展的一次重大外交行動,對中國加強與南亞島國的全方位合作,拓展海洋經濟,特別是維護全球海洋安全和利益具有戰略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