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擇雅:為什麼孩子不用功?

2014-10-07 19:21

? 人氣

孩子沒辦法更用功,可能是因為方法遇到瓶頸;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方法不突破,再怎麼用功也只是強化用功模樣而已,並不是真用功。

改善用功的方法,可以從理解孩子的學習風格開始……

除了功課最頂尖的極少數,華人孩子在父母眼中總是不夠用功。他們很習慣在人前人後被父母嫌不用功,也早就學會洗耳恭聽父母重複講一百遍「業精於勤荒於嬉」的道理,但還是電動照打、網路照掛、考試照樣臨時抱佛腳。父母往往認定孩子就是命太好,才會這麼懶。

用功當然跟命好不好無關。不然,平均來說命比較好的台北市大安區學生,進台大的機率就不會是台東學生的三十二倍了。

要理解孩子為何很難變用功,可參考發展心理學家雷庚玲的研究。她在台大的團隊曾複製史丹福學者杜薇克(Carol Dweck)知名的「誇聰明還是誇用功」實驗,發現台灣的結果與美國截然不同。

同一實驗的美國版,小五生被誇聰明,一遇挑戰馬上垮掉,被誇用功的則堅持下去;但在台灣版,孩子被誇的不管是聰明還是用功,結果都一樣。

杜薇克的結論,是誇孩子聰明,會害孩子誤以為「成功靠聰明,聰明是天生,不是操之在我」,因此輕忽努力的重要性。但台灣版的實驗證明,孩子就算知道成功要靠努力,也會認為「努力跟聰明一樣都是天生,不是操之在我」。

努力當然操之在我

「努力不是操之在我」這話乍聽很荒謬。實際狀況,努力當然是操之在我的,每個學校都有學生奮發圖強的成功案例。有時是男生喜歡上功課好的女生,有時是學生突然很嚮往某個學校。但這些例子極少,而且,真的沒聽過什麼例子是因為父母開導的。

其實,從台灣孩子的成長歷程來想,「努力不是操之在我」亦有其道理。在美國父母只在意孩子能不能加入少棒隊的階段,台灣父母就已經催孩子去念書了。

剛開始念小學,孩子的配合意願總是很高,對功課都兢兢業業。但幾年下來,孩子發現成績依然不上不下,會有何感想?

用功跟聰明都是一種能力?

如果是八十分的小孩,他會發現,只要每天努力一個小時,就有辦法從五十分進步到八十分,但就算努力三個小時,也很難進步到八十五分。他當然會結論,多兩個小時用功並不划算,去打電動比較實在。

而且他不是只看自己而已。他在學校一定看過,有的同學死用功,卻永遠考不到九十分;有的同學很會玩,卻永遠不低於九十五分;有的同學都在玩也考很爛,但偶爾用一下功就變超強。孩子觀察到這些,很難不覺得用功跟聰明一樣,也是一種能力。有人適合每天用功一小時,有人適合兩小時,有人適合考前用功一下下,一切已經固定。

反映在實際生活,就是爸媽怎麼催、怎麼嫌、怎麼逼,都很難增加孩子願意花在功課上的時間。就算爸媽發脾氣,逼孩子關掉電動,他打開書本也只是擺出用功模樣而已,等爸媽脾氣過去,又故態復萌。

【完整內容請見《親子天下》網站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61460 】

延伸閱讀:

7個有科學根據的學習祕密

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61460

開啟學習動力開關,實現前三「自」願

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61328

我家適合另類教育嗎?走出體制前先自問9個問題

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4755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