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讓阿富汗政府的存在具有意義,也就是說,對民主自由價值的堅持,對國際社會的集體安全和繁榮,阿富汗是不可或缺的。我們更要跟有共同價值及利益的國際夥伴,一起努力和合作。」
再加上落跑總統的那句名言:「為了避免血流成河,我想我最好還是離開。」看,是不是萬用置換文重出江湖?這種話到底有什麼用?
多崇高的價值都比不上美國人的錢和命
蔡英文政府作為一個親美且常把民主自由人權掛在嘴上的政權,應該要注意拜登演說中的重大訊息:美國總統不會讓美國人的兒女去打其他國家的內戰,尤其是當阿富汗人自己都沒有意願和能力打這場仗的時候。
要拿阿富汗類比台灣,要先掌握美國政府的損益比架構:美國總統不能也不會拿美國人的錢和命去幫其他政權或國家打仗。無論發動戰爭的原因是多崇高的價值,在美國的損益比架構內,都比不上美國人的錢和命。
美國的國家利益(反恐)是重要的,但20年間美國政府時時算著死了多少美國人和花了多少金前這筆帳,每任總統都覺得不值得要撤軍,川普(Donald Trump)簽了撤軍和平協議,拜登說自己勇於承擔,美國兩黨的總統算是達成共識:以後還是大聲疾呼美國價值和發難民簽證協助出逃就好,「不能讓美國人死在別人的戰爭」就是美國政府整體損益比的最高價值。
從國共內戰韓戰越戰到最近的阿富汗,這最高價值已經刻在美國人的基因和血液裡。就算當初窩藏賓拉登的塔利班政權會重新執政,就算阿富汗人權倒退20年,那都是他國內政。美國政府不論是哪一黨執政,美國的國家利益都是要以美國人的金錢和性命為成本去評估比較利益的。
「今日阿富汗明日台灣」是想建立一個類比論證,類比論證的破解方式就是指出兩者的不同,並且論證為什麼這樣的不同會使類比論證的結論無法成立。
什麼算美軍和美國人由美國政府定義
例如要建立類比論證的一方會說:阿富汗依靠美軍,人民付出戰爭代價還是被塔利班接管;台灣依靠美軍,人民最後也是要付出戰爭代價被中共武統。要破解類比論證的一方會說:阿富汗是內陸很窮,台灣四面環海又有台積電……(台灣比阿富汗有能力有價值)。
台灣當然不是阿富汗,要數算阿富汗和台灣的不同那是俯拾即是,但相同之處卻是要問台灣政府和人民的:台灣有沒有奮戰到底的意志和能力?就算台灣暫時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美國的阿富汗戰爭已經明白宣示:美國不是必勝,美國也不要幫人打仗,美國也不建設別人國家,美國的最高價值是照顧美國人。有人注意到美國撤軍時帶了狗,卻沒有帶為美國人做事的阿富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