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從阿富汗撤軍了!《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評價主政的拜登(Joe Biden)“Biden has more balls than sense”(直譯「拜登有懶趴但沒有判斷力」,意譯「拜登有勇無謀」)。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引述的分析人士還特別點名:美國這樣的態度會影響台灣、烏克蘭、菲律賓和印尼。台灣藍綠也很快找到發言位置,藍營拿美軍撤出阿富汗類比台美軍事,質疑總統蔡英文是否會和台灣共存亡,綠營反嗆1949年的國民黨才像阿富汗……。
從「整體損益比」的架構來看美國撤軍
我想提醒大家討論公共政策和評價決策時應跳出特定立場的單一價值和單一利弊,而要從「整體損益比」的架構來看美國撤軍的決策和評估台灣的未來。
拜登撤軍的整體損益比較在他的演說中講得很清楚,美國的任務是抓到911戰犯,其他附帶利益他認為不可能成功而且成本過高,美國要將力氣集中在對付中共和俄羅斯。不論大家是否贊同他的決定,這種願意向人民說清楚的態度和情理兼具的表達方式都是值得台灣政治人物學習的。
總統將決策的脈絡,現實的考量,其中所牽涉的利益和弊端如何權衡,都清楚地告知社會大眾,這才是民主政體領導人該有的樣子,是尊重國民智商和願意與不同意見國民溝通的表現。
即使論者多認為美國此舉傷害盟友信任,損傷自身威信,但至多也只能批評拜登政府情報誤差過大,美國在阿富汗20年最後不該這樣倉促離開前功盡棄,拜登撤軍的決定還是可以被理解的。
蔡英文臉書談阿富汗的方式
看完拜登的演說全文(President Biden Address on Afghanistan),可以比較一下台灣的總統文告和演講,判斷台灣的政治溝通表現在民主和威權光譜中的位置。
蔡英文在8月18日曾在臉書發文談阿富汗,她說台灣唯一的選項,就是讓自己更強大、更團結,有更堅定保護自己的決心。她只說台灣人要達到這樣的成果,卻沒有說作為總統她要如何帶領我們完成這樣的目標。台灣現狀的問題是什麼?她的計畫是什麼?計畫的可行性和利弊在她的決策架構中是如何被評估的?
「夠不夠強大」或「能不能保護自己」,要和對手相比較才知道,但是台灣的「不團結」難道蔡英文不知道是為什麼嗎?她有想過要如何將台灣不同意見和立場的人民,團結在什麼樣的價值或政策之下嗎?靠執行社會秩序維護法和把中天踢出有線頻道,可以達成團結嗎?
說來好笑,如果把蔡英文整篇臉書中的台灣都換成阿富汗,小修一下,阿富汗那位出逃的總統就可以拿蔡英文這篇置換一下,然後在安全地區再發一次臉書,支持留在阿富汗的副總統繼續領導對抗,或是期許塔利班要善待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