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台股因當沖降稅政策的不確定性出現大幅波動後,行政院長蘇貞昌本周馬上急急如律令的決定,年底到期的當沖降稅延長三年。最後的決策不讓人意外,因為沒有一個政客願意擔負「導致台股下跌」的惡名,至於此政策的對錯、是否彰顯獎勵投機的價值觀,就不在考慮之列了。
當沖降稅預計年底到期,從年初開始市場、部會間就為是否該延長討論不斷。只要回到初衷,看當年當沖降稅政策實施的背景、原因、及現在的市況,答案應該非常明確:不該延期了。
當沖降稅是從2017年4月開始實施,原因只有一個:台股成交量低落,當時每天的成交量都在千億元以下,甚至降到500億以下的窒息量。一個股票市場成交冷清,當然對股市不好,除了造市效果差、許多個股淪為僵屍股(幾乎無成交量)外,流動性太差的股市會越來越乏人問津,甚至有意掛牌的企業,也會因此捨台股就國外其它市場。
這是當沖降稅政策的背景,因此財政部先試行,到當年9月台股的日均量提高到1600億元,因此原本「試行」1年的政策,到期後再延長3年8個月到今年底,這次則是再次延長3年。照此態勢來看,3年後必然可再延長,因為政客都不願「當壞人」,更不願看到自己任內股市下跌。
但從政策目標來看,當沖降稅當然不該延長了。當初是成交量過低而不得不採此措施,今日台股早已無成交量過低的憂慮了,反而是不時看到「暴量噴出」的成交巨量─例如超過六、七千億元的成交金額,三、四千億元則屬正常量,再延續降稅政策,有何正當性與理由?
再者,歷來政府對股市的基本政策,向來是鼓勵長期持有投資而非短期進出與投機,大部份國家的政策也是如此,因為短線進出容易加大個股波動、暴漲暴跌,讓股市更不穩定。那些有課資本利得稅的國家,都把短期進出的稅率訂得較高,長期持有的稅率則更低,兩者的稅率有時可差距10-20個百分點,從中很明確看出其價值取捨。
政府在台股成交量已放大到再無過低之虞時,仍給予當沖降稅,繼續享有千分之1.5的證交稅率,只有正常的一半,釋出的訊息就是:政府鼓勵、更實質獎勵股民短期進出、以投機為主的股市投資。「附帶損失」則是在毫無必要的情況下,破壞應有的公平稅賦原則─在同一個股市交易買賣,一群人繳交的稅(證交稅)是其它人的一半而已。
而在當沖降稅是否延長決策中,相關部會角色的扮演,也相當「有趣」而且錯亂。
股市的主管單位金管會在第一時間就主張「延長5年」,接著這顆球就丟到財政部手上,由財政部作最後決定;財政部則是思前思後,既憂心當沖比例飆破5成的台股投機化,又對獎勵投機不以為然,一度傳出財政部傾向不延長,引發市場震盪,最後由國發會出面協調,在金管會主張的延長5年、與財政部主張的延長2年間作妥協,決定延長3年的議案,並火速由行政院拍板確認。
不過,這個決策過程各部會的思慮顯然有點「錯亂」:證交稅條例的主管部會固然是財政部,因此財政部算是最終決策部會,但就職掌而言,該考慮與憂心市場投機問題的是金管會而非財政部,財政部只要算盤打打、收到的稅更多即可。
但顯然金管會是毫不擔心投機化問題,表態贊成延長後,直接就把決策的球丟給財政部,在政治上是「相當聰明」,財政部則是「頗有理想性格」的既要「撈過界」憂心投機化問題,更要考量在台股已在高點之際,如果決定取消當沖降稅而導致台股下跌,這個政治責任與黑鍋是背還是不背?
當然,最後還是靠政治敏感度高的行政院出面,二話不說、完全政治考量、直接決定延長3年讓事件落幕,財政部官員出面談說「當沖這個交易活動,勢必要存在在正常交易中」等話來辯護;但問題是:沒有人要取消當沖,只是要讓當沖享有的稅率減半結束罷了。在股市高檔、成交金額高時,猶不能取消當沖降稅,未來就更不可能作到了,政府鼓勵台股的投機的臭名也再難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