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黨政軍條款不是形式 公廣集團應為表率

2018-01-25 05:30

? 人氣

「黨政軍條款不應只是形式上退出媒體,而是讓那些亟欲操控媒體的政治黑手,能永遠退出媒體結構的所有環節,讓媒體不受政治力干預,還給媒體工作者真正的自由。」圖為華視大樓外觀。(資料照,顏麟宇攝)

「黨政軍條款不應只是形式上退出媒體,而是讓那些亟欲操控媒體的政治黑手,能永遠退出媒體結構的所有環節,讓媒體不受政治力干預,還給媒體工作者真正的自由。」圖為華視大樓外觀。(資料照,顏麟宇攝)

華視的人事問題延燒至今,燒出了華視公共化之後的經營與定位問題,也讓公廣集團長年以來受到政治力介入的事實再次浮上檯面。簡述華視人事案的爭議點,起因於華視總經理郭建宏被公視董事長陳郁秀依「7大罪狀」裁定不適任,但郭建宏認為他有足夠的經營能力,所稱罪狀也與真相有所出入,更直指這是政治力介入公廣人事。而華視工會藉此機會提出了正視華視定位問題、拒絕政治力介入等四大主張的聲明稿。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公廣集團向來都希望秉持「經營獨立自主、不受政治干預」的原則。但,為什麼這次又是公廣?這幾年來,公廣集團人事議題三番兩次的成為媒體焦點。像是2010年的董事增補案,文化部與董事當事人纏訟至去年六月才達成和解,更遑論透過政黨比例提名的公視董事名單也是屢界都遭到質疑,政治力介入的痕跡同樣鑿鑿有據。

回到這次的華視人事案,撇除人事鬥爭與統獨與否的意識形態等陰謀論,民進黨政府亟欲以政治力介入媒體的跡象清晰可見。

首先,根據報載,此次的華視人事異動不僅是董事會決議,事前就有民營無線商業電視台干預運作的跡象。換句話說,公廣集團疑似挾外力來打擊自己集團的成員,讓這個以公共性為目的的頻道集團,其經營決策的掌舵者人選竟受外界影響。

尤有甚者,插手干預的民營電視台與被認為是親綠派的公視董事長是主導人事案的主角,難免讓人懷疑華視人事異動是否成為民進黨剷除異己的工具,此舉比違反黨政軍條款更嚴重。甚至有媒體報導,蔡英文總統對於是否撤換郭建宏一事提出不同意見,等同於干涉公廣集團人事。若民進黨政府干涉公廣集團的人事配置,行操控媒體之實,讓公共媒體成為國家機器,這種手段的表面形式像是遵守黨政軍條款,但實質上根本就是把公廣集團視為己有的粗劣行徑。

2018年1月11日,華視召開董事會,通過總經理郭建宏不適任案(華視臉書)
「有媒體報導,蔡英文總統對於是否撤換郭建宏一事提出不同意見,等同於干涉公廣集團人事。若民進黨政府干涉公廣集團的人事配置,行操控媒體之實,讓公共媒體成為國家機器,這種手段的表面形式像是遵守黨政軍條款,但實質上根本就是把公廣集團視為己有的粗劣行徑。」(資料照,華視臉書)

第二,在華視的人事風波之後,文化部見風起浪,遂行宣布將展開研擬修正公共電視法為公共媒體法,並提出修法的三大方向:(一)整合公視基金會、中央通訊社及中央廣播電台資源以擴大公共媒體服務體系;(二)檢討董、監事選任程序,確保營運本諸獨立自主精神及落實公共課責;(三)解決華視定位問題,鑒於華視因留有若干民股,造成長期以來公私定位不明的治理困境,文化部將朝民股買回方式規劃,以期重新定位華視。上述三點看似對華視工會提出的聲明有所回應,但在董監事選任程序的修法程序當中,還是看出民進黨有意涉入媒體人事指派的可能性,外界對於其他部分的修法程序亦存有類似擔憂。

總的來說,即便華視隸屬於公廣集團成員,但是並非像其他頻道成員可依靠政府長年補助,需要自負盈虧,是公廣集團中唯一「沒有接受政府補助」的集團電視台。有鑑於此,華視自公共化至今連年虧損,並非外界所樂見,又加上這次的人事紛爭,能藉此機會提出改進方向,將政治力介入媒體的疑慮一併排除,也是重新振作的契機,亦能成為公廣集團朝向經營自主的表率。

更重要的是,黨政軍條款不應只是形式上退出媒體,而是讓那些亟欲操控媒體的政治黑手,能永遠退出媒體結構的所有環節,讓媒體不受政治力干預,還給媒體工作者真正的自由。主其事者,主其政者,都應深深地以此為念。

*作者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交通組副研究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