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戴認為,以亞太以至於世界的和諧為目的,日本天皇並未參拜靖國神社,也是顧慮中國與韓國等國人民的感受。但日本應該要著手將甲級戰犯移出靖國神社,才能根本地解決日本與被侵略國家之間數十年的爭議。他說,日本在二戰期間對於中國、韓國等侵略行為是事實,應該要認真面對徹底解決,深刻公開的反省和實際行動都要讓人感到有誠意,才稱得上是東亞大國的氣度。
日本天皇德仁在15日出席紀念儀式時,沿襲了此前明仁天皇2015年的做法,在致辭中加入了「深刻反省」的表述。
靖國神社的文化意義
為了紀念二戰結束76年,日本首相菅義偉在8月15日向靖國神社供奉玉串料(祭祀費),前首相安倍晉三以及幾個現任內閣成員和一些國會議員也在當天或幾天前分別參拜了靖國神社,引起中國官民的強烈不滿。
中國民主陣線副主席王戴認為中國政府的抗議為例行公事,民間的反彈則是長期被國內教育洗腦,對日本產生仇恨的心理。
他說:「日本的神社文化傳統把所有的死者都當作神來供奉,這一點與許多其他國家不同。日本除了寺廟之外,各地有很多的神社供立著牌位,無論死者生前的善惡,過世後都成為神。在靖國神社供奉戰死的軍人,以日本神道教的角度來說也理應受到人們的祭拜。 但是遠東國際法庭對於戰爭責任者已經裁判負有戰爭責任,從這一方面考慮問題的話,就應當有一個讓各方都能接受的作法。」
1946年5月3日至1948年11月12日,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對日本二戰首要戰犯進行審判,將策劃、准備、發動和指揮侵略戰爭者列為甲級戰犯。
台灣國立師範大學東亞學系系主任林賢參認為,參拜具有日本特殊的文化意義。
他表示:「小泉純一郎在2001年參議院選舉競選活動中,曾保證只要當選,他會在每年8月15日參拜靖國神社。他說從日本人的角度來說,這是屬於日本的心靈與文化議題,我認為這麼說沒錯。因為日本人與中國人對於死者或是往生的觀念不同,日本人認為人死了就成佛了,在世的事情都成為過去。只是基於這樣的文化特質祭拜其亡者而已,不須涉及政治,也不是美化過去的戰爭事實。」
他強調,日本也應當尊重中國人的立場,更積極地讓中國人知道日本文化的特殊性導致在此議題上的表現,而且也要體諒中國人的感受。
靜岡縣立大學國際關係學部榮譽教授嵯峨隆在接受美國之音的採訪時說:「我覺得靖國神社是否具有文化意義,是否有宗教或是歷史意義,實在值得懷疑。靖國神社建立於明治2年,最初是為了紀念在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內戰中為恢復天皇權力而犧牲的戰士,後來就成為一個祭祀為國捐軀的軍人的設施。我認為靖國神社在維護二戰中日本的合法性方面所發揮的政治作用比較顯著。」
他認為,日本需要更努力處理靖國神社在政治上帶來的國際爭議,負起責任正面地做出應有的回應,使中國以及亞洲等被侵略的國家的心理得到平復,才能讓戰爭的過去成為促進和平的教育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