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IPO家數減少,中國台辦鼓勵台商赴中上市櫃。過去台灣總部接單、中國工廠生產的跨國營運模式,隨工廠獨立掛牌,依賴模式反轉,出現尾巴搖狗現象。
《日本經濟新聞》指出,台灣去年首次公開募股(IPO)家數減少,成為隱憂!日經分析,中國台辦鼓勵台資企業赴中上市,加上本土產業日漸空洞化、產業缺乏新舊間有效更迭,都是IPO家數減少主因。
根據證交所與櫃買中心資料,二○一七年台灣上市、櫃新掛牌家數共四十二家,創四年來新低。
IPO家數減少背後,反映經濟問題。既有產業趨於成熟,新產業更迭不夠是主因。台灣中小企業習慣接國際大廠訂單,雖成功打入國際供應鏈,但國內未能上下游垂直整合,只能當隱形冠軍,而非上市櫃而享受資本市場中股價的肯定。
有論者認為中國資本市場本益比(P/E Ratio)較高,取得資金容易,吸引台商赴中掛牌,降低在台灣IPO誘因。根據金管會去年十一月資料,上海證券市場本益比十八.一一、日本十九、香港十五.九一、新加坡十一.一四、韓國十四.○六、 紐約S&P500本益比二十三.二五。去年底台股上市股票本益比十五.六六,仍比韓國、新加坡高,且櫃買市場本益比達二十九.三二,更比一六年二十七.六九略有提升。
本益比並非上市櫃家數減少主要原因。一來台灣本益比與股價淨值比(P/B ratio)尚屬合理,現金股利率高,與歐美已開發市場相近而優於其他亞洲市場。再者,台股成交值周轉率隨成交量放大而提升,股票市場交易熱絡。台股吸引國外退休基金、保險資金等法人機構投入。次級市場運作健全,並非初級市場掛牌家數減少主因。最後,雖然也有上市櫃公司考慮在台灣下市、櫃,改到中國股票市場掛牌,但也衍生有被大型中資企業併購,失去公司經營權的風險。
真正要留意的是,影響台商赴中掛牌決策背後的政治因素。
日經報導,國台辦鼓勵台資企業在中國上市,除了潛藏以商逼政的統戰動機外,更反映台商將生產基地集中在中國的政經風險。
台商過去的跨國經營模式,以台灣營運總部接單、中國生產再行銷全球。如今隨在中國的工廠擴大而獨立上市櫃,不但有失去經營權風險,更因倚賴模式反轉(Reversed dependency model),讓過去台灣總部猶如狗搖尾巴般指揮工廠運作,如今反倒出現「尾巴搖狗」(The tail wags the dog)現象。
此外,更應留意已在台灣上市的母公司,逐漸將海外子公司獨立在中國掛牌。如中國子公司回頭影響在台母公司決策,這尾巴搖狗背後的政治統戰目的更令人擔心。台灣經濟「尾巴搖狗」危機,已成國安層次風險。
*本文原刊《新新聞》第1612期。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