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長鄭麗君上台後,政府的文化預算規模增加到300多億元,外界以為,文化部錢變多了,不過,鄭麗君今天在文化部年終記者會上,卻對文化建設的預算籌編原則大吐苦水,她表示,文化部每年預算有4成,來自於文化建設推動,但根據《政府公共建設計畫先期作業實施要點》,文化建設的籌編原則,竟然跟其他公共建設一樣,要求經常門與資本門的比率為3:7,讓文化預算被迫用在硬體建設等資本門的採購,相對之下,部分國寶級傳統工藝師傅的技藝保存,雖然對文化傳承更為重要,但因為屬於經常門支出,分到的預算反而相對少。
空總文化實驗室、中正紀念堂轉型 文化部發揮空間大
民進黨政府上台後,文化部不僅預算大幅增加,在公共政策的主導性也大幅提高,馬政府時代由經濟部主導的仁愛路空總青創基地,民進黨執政後,文化部爭取到「空總文化實驗室」,在民進黨推動轉型正義,文化部主導中正紀念堂的轉型計畫,連同華山文創與新北表演中心,文化部的施政發揮空間愈來愈大。
然而,儘管鄭麗君在部長任內,讓政府文化預算增加到300多億元,但實際能夠用在影視文創補助的比率,仍然相對受限。
國發會要求 經常門與資本門符合3:7
鄭麗君表示,文化部的年度預算,文化建設部分大約佔整體4成,依據《政府公共建設計畫先期作業實施要點》,國發會在先期審查公共建設部門計畫時,都會要求各部會呈報的預算,經常門與資本門的配置比率,必須符合3:7的要求。
根據該作業要點,「計畫總經費中屬經常門者不得超過資本門之二分之一。但為因應國家政事發展重點所需,得由行政院相關審議機關,會商放寬個案計畫經資門比例之限制,但各年度公共建設計畫經常門經費總額,仍應以不超過當年度公共建設計畫總經費10%為限,且應確實考量整體政府財政經常收支狀況。」
鄭麗君表示,公共建設計畫經常門與資本門3:7的規定,已經實施有年,之所以要求資本門維持一定比率,其目的不外乎是希望藉此提高國家GDP,文化部的預算結構當中,很多係透過部門計畫,補助各地方政府執行,歷屆政府也偏好透過這種方式補助地方政府。
文化預算被迫用在硬體 軟體投資偏低
然而,經常門與資本門3:7的預算籌編原則,卻因此讓文化預算,被迫用在硬體建設,相對之下,對於傳統技藝保存的軟體投資,因為屬於「經常門」預算,長年以來明顯偏低。
事實上,從國發會審查106年度文化建設預算,就可以看出文化預算,大部分都花到「硬體」的荒謬現象,以「博物館與地方文化館發展計畫」為例,這項5年期計劃總經費30.38億元,中央補助22.52億元,除了要求自償率與跨域加值,降低財政負擔外,實際用在補助公私立博物館計畫經費僅5.33億元。
文化預算編列與其他不同 陳美伶認同
鄭麗君表示,文化預算應該著重於影視文創的軟體的建設,國發會主委陳美伶基本上也認同文化建設的預算編列,應該有別於其他公共建設的籌編原則,不過,現階段國發會方面,仍是以個案審酌方式,適度放寬「經常門」的比率。
國發會副主委曾旭正表示,國發會過去係依據主計總處每年的預算籌編原則,進行各部會公共建設先期作業審查,不過,教育、科技與文化預算因為有很大比率,是用在人才培育與文資保存等項目,若硬性規定「經常門」支出低於「資本門」支出的1/2,可能不利於政務推動,未來國發會在審查相關公共建設先期預算時,將會保持開放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