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產業受重創?還是政府在恐嚇人民?一次破解中韓FTA5大迷思

2014-11-20 10:35

? 人氣

也就是說,台灣除了高科技產品及少數納入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早收清單的產業外,超過8成的產品出口中國都有關稅,且以傳統產業及中小企業為多。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反觀,中韓共同宣布,中韓FTA將納入九成的產品品項於降稅清單中,「講品項才是大小企業都能受惠的。」中經院WTO中心副執行長李淳舉例,鋼鐵業雖有22個品項進入早收清單中,但是多集中在上游原料,「鋼鐵業又不是只有中鋼和燁聯,還有更多的中小企業,全都要繳關稅。」

這邏輯同樣適用在出口美國及歐盟上,台灣出口這兩國免關稅產品,也多集中在電子、半導體、數位相機、科學儀器等科技產品。

當然,納入ITA的免關稅產品金額大,也是台灣出口主力;但同樣,ITA只涵蓋了200多項產品而已,受惠的產業太集中,若因此認為台灣享有免關稅的貿易額高,而不用太過擔心,這對多數的台灣中小企業、傳產並不公平。

迷思3》台灣除了免關稅產品外,

出口到中國的產品一定比南韓沒競爭力?

不見得!非免關稅的產品要在中國免稅,通常有兩種作法,一是投資中國,在中國當地設廠生產,另外一種則是來料加工再出口。

以台灣現狀來說,主要輸出到中國的產品大多是半成品原料,也就是在中國加工變成品後,再出口外銷,這類外銷的產品就可享免關稅的待遇。

舉例來說,台灣面板廠輸往中國的產品,約有七成為open cell(即未安裝背光模組的半成品面板),再於設在中國的LCM(後段模組)廠組裝出貨,若出貨對象為其他國家,而非在中國課稅區銷售,面板廠就可以享受退稅。

所以,如果把中國當成「世界工廠」,只是在中國加工生產,賣到世界各國,那沒有關稅問題;不過,若是把中國視為「世界市場」,要把加工產品銷售至中國當地,就可能要繳交關稅。

因此,出口至中國的產品,沒有免關稅的優惠,但又想賣進中國市場,廠商通常得考慮選擇在中國設廠投資。可是如此一來,政府和社會將面臨產業外移以及無法創造國內就業機會等狀況。

除此之外,中國為調整出口結構,也擬取消出口退稅。在一○年7月,中國就取消部分醫藥、化工產品、有色金屬加工材等406種產品的出口退稅。今年中國更已取消78項進口鋼材加工貿易的出口退稅措施,而台灣雖比其他國家多爭取到半年緩衝期,預計明年7月,這78項來料加工的鋼材將無法享有退稅稅優惠。對遭到取消出口退稅的相關產業,當然都會造成負面衝擊。

迷思4》從韓歐盟、韓美FTA的經驗來看,

FTA對南韓的經濟貢獻並不明顯?

韓歐盟FTA在一一年生效,但一一年7月到一二年6月,南韓對歐盟的出口卻衰退3.6%,這一年裡表面看起來,南韓與歐盟簽訂的FTA,對南韓的出口並無明顯的幫助。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