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某一民間團體發表診所無障礙友善環境體檢報告,嚴厲的指出同時具備無障礙通道、廁所、溝通的診所,僅占全國健保西醫診所的5%,台北、基隆等地都掛蛋。
甚至該民間組織會刊頭版還繪製一張圖片,刻意繪成坐輪椅進得了超商以及餐飲店,卻進不了診所,雖然呈現出社會對於友善無障礙環境的重視,但也更刻意呈現出就醫環境的困難。
友善無障礙就醫的困境
事實上,以台北市和基隆市,將近2000家診所,真的連一家都無法達標,這個調查結果頗受質疑,更令人擔心刻意扭曲醫療護理團隊關懷愛心的本質,頗有製造醫病對立,實非理想的狀況。
我深信身障朋友真的需要友善的就醫環境,醫療護理團隊總是可以採取各種關懷的態度和行動,提供醫療專業服務。對於行動不便、出不了門的民眾,我們願意到宅提供居家醫療。
看病民眾坐輪椅到了診所門口,因為階梯進不了門,醫護團隊絕對願意走出診所來看診,即使病患無法下車,也可以打開車門直接看診。這種以人為本的醫療服務,本來就是醫界核心的價值。
診所的規模大多不大,空間也比較狹窄,很多又是老舊建築,或是租賃使用,即使有心改善,也有很多主客觀因素,難以克服。
自立自助同理心
但是,該做的事總是要做,我在台北市醫師公會理事會提案,成立專案小組,由我擔任召集人,邀請診所同儕、各種障別的障礙團體、建築師、學者等,進行多次的協調和溝通。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有幾位障礙團體代表,告訴我們親身經驗的小故事。有一位使用輪椅的年輕媽媽的親身經驗,她帶了4歲的女兒就醫,因為診所有一個階梯,只能讓4歲的小孩自行入內看診,她坐著輪椅在走廊上乾著急,女兒看完診拿出藥包,她心裡面其實多麼的渴望能夠和別的媽媽一樣,陪在女兒旁邊,向醫師說明病情,也聆聽醫師給予的衛教指導。
她很明白的告訴大家:「即使醫師願意出來到走廊,向我說明孩子的病情,我很感謝醫師的愛心,但是我不想要、也不需要,我只需要一個友善無障礙的環境,讓我可以自行推著輪椅進去診間,陪在女兒身邊,這應該是所有媽媽的心聲。」
另外一位脊椎受傷、下肢癱瘓的小姐反應,她很害怕從輪椅上被抬上婦產科的檢查台,希望能夠有一個移位的友善設施,讓她可以從輪椅自行移位到婦產科檢查台。
這兩位朋友反應的都是同樣的心情,自立、自助、尊重和同理心,我相信不只給我,也給醫界朋友很大的衝擊和反思。雖然有再多診所環境空間的困境,還有相關建築法規的硬性嚴格要求,我向診所(醫療服務提供端)、身心障礙團體(醫療服務使用端)誠摯拜託,基於現實環境,能不能思考替代的方式,來彌補空間和環境的限制。也就是診所努力進行友善無障礙環境的改善,條件成熟的診所,就依照建築法規標準來改善,給予金牌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