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底,香港學生團體發動罷課,一度聚集近20萬香港民眾走上街頭,要求中國政府撤回對香港特首候選人設下多重限制的決定。如今隨著時間越久,佔中卻陷入僵局。
根據香港大學11月中公布民調顯示,83%的民眾認為佔中應該停止,支持的只有13%。佔中造成商業、交通等不便,讓民意逐漸轉向,港府因此有了理由著手整頓。
11月25日,香港法院正式執行禁制令,要求警方對旺角一帶佔領區進行清場,再次引發流血衝突;11月30日晚間,學生團體更宣布行動升級,計畫與政府長期抗戰。
「若從想改變北京的角度去看,佔領運動是失敗了,」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蔡子強說。雖然,日前港府官員曾與香港專上學生聯會(學聯)代表見面,但面對學生提出的「公民提名」訴求,仍不予採納,雙方無法達成共識,談判破局。
蔡子強直言,佔中結果不如預期,最關鍵的原因,就是輕忽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上任後,治港政策的改變,「當他對全國(統治方式)都是硬的,香港不可能置身事外。」
即使中國政府不肯讓步,香港知名時事評論人劉細良卻說,佔中不是革命,本來就不可能一次成功。雖然眼下訴求失敗,但至少達到幾個歷史意義。
首先,青年世代覺醒,佔中將取代「六四」成為港人集體記憶。「對我們這一代人來說,最重要的經歷是六四,他們這一代人就是佔領運動,這個影響10年、20年都不會變。」蔡子強說。
雖然香港主流民意不支持佔中,但據香港中文大學10月調查,15歲到24歲年輕人間,僅有不到8%反對佔中,贊成比率超過9成,到了11月中,也仍有近7成贊成。
「中國、香港政府正在失去這一整代人的支持,」蔡子強認為,低薪、階級流動機會減少等因素,是促使年輕人上街頭的原因之一,但背後真正關鍵,卻是他們對民主、公平、正義普世價值的追求。親資本家,向中國靠攏的香港政府,自然無法了解這一點,想仿效40多年前「六七暴動」後的做法,舉辦舞會安撫年輕人,顯示世代差異。
台灣人權促進會會長邱毓斌也觀察,因為佔中,香港年輕人不再政治冷感,未來推動政改的方式將更多元化,不只上街頭,有些人會選擇走入地方,參與區議員選舉、投入社區改革,展現由下而上的力量。
其次,公民運動將成為常態,增加政府統治困難。中研院社會研究所副研究員吳介民說,佔中對中國政府最大的衝擊是,一旦手段越強硬,香港人的本土認同會越來越高漲,挑戰一國兩制的可行性,「你可以把我吞掉,但你消化不了我們。」
「香港不像台灣,我們沒有政治自主性,就是得不斷跟北京討價還價,」劉細良表示,雖然從目前結果來看,佔中並未成功,至少香港創造了一個空間,讓政治人物有民意做後盾,重啟討論,「如果沒有佔中,以前連談都沒得談。」而從港府做出的4大回應來看,其中一點,就是在既定普選框架下,針對提名程序、選舉方法,啟動公民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