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簡直就是一邊開車,一邊被散彈槍抵住!」12月3日,美國眾議員Billy Long在公聽會上炮轟安全氣囊缺陷,在台下默默聽訓的,則是日本廠商高田。明明是在美國國會舉行的聽證會,為何是一家日本廠商出席備詢?
原來,這家日本廠商高田,是安全氣囊全球第2大製造廠。從2007年以來,因為高田安全氣囊的瑕疵,已經至少導致5人喪生、160件受傷事故。舉凡本田、豐田等日系車廠,到BMW,甚至賓士無一倖免,全球十幾家車廠,同時都籠罩在召回的陰影下。根據路透報導,2008年以來,全球召回車輛已破1700萬輛。
創立於1933年,高田以紡織業起家以來,從降落傘繩,一路涉足到汽車安全帶,無論從財務經營或是品管技術來看,都可說是一家「隱形冠軍」級的企業。1980年代末,第二代社長高田重一郎,一腳踏入安全氣囊的製造,造就了兩家公司「共患難」的淵源。
在積極的整合購併下,高田在20年間成長為一家國際企業。瑞士信貸估計,高田與全球一哥的瑞典美安(Autoliv)、美國天合(TRW),3家聯手分食全球4分之3安全氣囊市場。
這次安全氣囊瑕疵,主要是因為事故之時,一些細小金屬,竟然會伴隨氣囊一起爆開,本來保護身體的安全裝置,一瞬間變成美國眾議員口中的「散彈槍」,加上氣囊爆發力太強大,造成駕駛重傷甚至死亡,但發生這些狀況,究竟是製造過程中,推進用的化學藥劑受潮,或者是出自更根本的設計過失?至今仍無定論。
氣囊的重大缺陷,製造商高田固然責無旁貸,但追根究柢,會造成大車廠「火燒連環船」式的一連串汽車召回,應該與全球化競爭脫不了關係。
一、即使不同車廠,就連設計,都委託給少數幾家零件廠。各大車廠幾乎都放棄以往的垂直生產方式,紛紛外購零組件,連像安全氣囊這種與安全息息相關的關鍵機制,也委託他廠設計製造。儘管出問題的只有高田一家,但這重要環節一旦鬆動,全球車廠就幾乎都跟著遭殃。
二、是在競爭中「求快」。以本田今年的召回來看,起因就是「焦慮」兩字,為了追趕豐田在油電混合車的發展所致。
從2012年起,本田標榜「全球同時開發」。過去新車先行在日本上路,之後再逐步在地化向各國進軍。這樣的做法雖拉長了測試期,但也同時保障了安全。
而現在新車競爭激烈,一開始就得放眼全球,才能有市場規模。相對的,只要有一步出錯,不但全球淪陷,而且很難在短時間內,找到真正問題根源所在。
網路媒體《Business Journal》認為,本田沒有時間熟悉複雜的軟體開發系統,不再有像過去一樣,有餘裕從錯誤中不斷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