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群觀點:藍營執政縣市創建「小香港」的多重效益

2021-09-09 06:40

? 人氣

香港頒布港版國安法後,不少香港人選擇移民來到台灣。根據內政部移民署資料,去年全年香港居民來台居留許可人數為一萬零八百十三人次,而今年一至六月就有四千六百九十七人次。(Studio Incendo@維基百科 CC BY 2.0)

香港頒布港版國安法後,不少香港人選擇移民來到台灣。根據內政部移民署資料,去年全年香港居民來台居留許可人數為一萬零八百十三人次,而今年一至六月就有四千六百九十七人次。(Studio Incendo@維基百科 CC BY 2.0)

多位國民黨主席候選人紛紛表示對藍營執政縣市首長的執政表現深具信心,也有提出明年地方選舉至少要以十五席以上為目標;如果藍軍首長注意到香港在反送中運動以來的社會變化,針對港人的資金、人才乃至移民潮能提出指向性的政策,重點吸納,建構「小香港」在台灣重現,此不僅在文化上、政治上有意義,也對疫後挹注觀光、振興經濟具有多重效益。

說是「小香港」,其實是概念化的政策芻議。意指一系列針對香港人才和資金的吸納與文化和社會風貌的重新建構。簡單說,透過政策,在特定區域形塑富有香港元素的「景點」或「特區」。

這項政策特別適合在藍營執政縣市推動。不妨以台中市某區為試點,一來交通方便,二來盧秀燕市長執政成績不俗,可以成為藍營執政亮點;此外,此議具有創新思維,或也可微妙翹動兩岸,進可攻、退可守。

根據最新一份香港的「小學概覽」顯示,新學年全港及津貼小學(津貼小學是由辦學團體向政府申辦,通常為宗教或慈善團體,而學校的管理則由辦學團體會委派校董會負責),較上個學年減少約六十個小一班。這說明香港移民大潮出現,直觀上已令小一減六十班,其他年級不論。

那麼,這一波的龐大移民潮去向何處呢?翻查內政部移民署資料,去年全年香港居民來台居留許可人數為一萬零八百十三人次,而今年一至六月就有四千六百九十七人次,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百分之四十八點六;另方面,定居許可人數去年全年有一千五百七十六人次,今年上半年與去年同期相比也增加百分之二十七點四。

這透露出近期港人來台短期居留頗有增加,似乎觀察、探索的興趣濃厚,而移民來台定居的人數呈現緩慢成長,似吸力有所不足;同時,台港相互投資金額,今年上半年與去年同期相比,卻出現驚人的負成長,台灣香港投資金額甚至減少百分之八十二點六。

一方面移民選擇部分望向了台灣,如若干知名藝人落腳於此;另方面投資下滑,說明民間信心不足,對未來兩地關係的前景看壞。但港人似也沒有大量遷移來台。

台灣人對香港雖說瞭解不多,卻並不是由反送中社會運動後才開始;更早之前,台灣有一個世代以上的人們是看港劇、看港產電影長大的,不能說全無感覺。兩地的文化面貌,因為都使用正體字中文,也有相似之處。

更不用說在一九四九年中共建政前後,大批流亡的大陸政商名流文化人士,選擇落腳香港,很多人曾在港尋覓早年上海十里洋場的風華絕代。

香港自成一格的文化土壤,加以港台間文字通、語言卻因港講粵語,港台遂成「有點黏又不太黏」的特殊關係。放眼全球,不會再有另一個國家與港人有類似台灣這樣的若即若離、你中有我的密切。何況,中華民國憲法中,香港也是「我們的」領土,主張以中華民國憲法為兩岸關係張本的國民黨藍營上下,對香港局勢本就不該置身事外。

港人既有移民潮,藍營執政縣市自可有計畫的吸納,以友善政策促成港人在台聚居。形成富含舊時香港文化地理風貌的地域城鎮。

香港新生代有教育需求。「小香港」可以在政策上吸引港人來台就學,甚至區內學校教育鄉土語言中也加入粵語師資。相信港人知道孟母三遷故事,基於孩子受教育考量,更加願意考慮移民台灣。

此外,也為本土多元文化挹注新生力量。近日因戲劇「斯卡羅」引起的史觀和文化討論相當熱鬧;文化風貌的確是在交互激盪中增添光彩。港產電影曾引領一時風騷,是華人文化的時代性標誌。如果能政策性吸納香港影視人才來台創作、拍攝,為台灣多元文化再添一股新勢力。「小香港」可以成為他們再出發之地。

三,形成具特色的觀光新景點。如果以特定區域為試點,政策上鼓勵創設具香港特色的食衣住行、庶民商業,假以時日,「小香港」自然成形。這不但有庶民經濟上所謂「結市」效應,以相近的傳統商業形態店家聚集成眾,也容易成為文創產業的培養皿。舉例來說,只要有香港元素的商業,在「小香港」區設立可以有稅務減免,類此,可望在催生「小香港」發揮實務上的助力。

疫情重挫地方經濟,商業型態疫後翻開新頁,此際擘劃政策,針對香港招商引資,不啻化危機為轉機。不過國民黨一向認為,蔡英文政府在「反送中」時操作用以收割選舉效益;但除了抱怨外,能不能發揮政策創意,充分把握港人當前尋求未來出路的期待,將香港人才、資金導入台灣,豐沛本地文化,政治上也具有象徵支持港人的行動,進而微妙地彰顯了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藍營對「我國」人民政治與社會生活的積極關切;這一切只需要地方首長在政策上指向性的釋出誘因和善意,再由後續配套,乘上時間,便可見成果。

台中市各方面條件適合率先推動,此芻議若果能上路,必是明年地方選舉具話題性的成績。當然,也不排除綠營「抄襲」。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