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一口飯,到底有多難?1月19日凌晨4時暴雨中,一群年近60的場務工人在林口美麗華高爾夫球場開始紮營罷工,新聞未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工人卻一守就是近300小時。山區寒風刺骨,工會幹部笑稱此地「連尿尿都會冒煙」,沒有人喜歡在這麼冷的地方坐上10幾天,但對這群工人而言,他們別無選擇。
「30歲來,到現在50幾歲了,你現在出去要找什麼工作?人家也不請你!」從嘉義北上工作,在美麗華一待超過20年的吳大哥,說出了這場罷工的重點。
罷工工人在美麗華服務的時間幾乎是10年、20年起跳,工作常被蜂叮蛇咬、也有人曾跌進大坑必須脊椎開刀,儘管如此,多數工人說已習慣了,甚至說「其實還不錯」,未料在退休前遭無預警解雇。於是,一群隱身於山區的工人,掀起《勞基法》修法後的第一起罷工,也寫下台灣工運史上的一頁。
只是想討一口飯 20年雕刻師傅突失業、低薪司機轉職
1980年代,林口山區高爾夫球產業興起,透過報紙廣告、親朋好友介紹,正值青壯年的這批工人從各地來到美麗華討生活。最初這群人的身份是「臨時工」,不問背景、不需要專業經歷,只要肯做就有錢,因此吸引不少單純想賺一份薪水,或是想重新開始的人。
過年後即將滿60歲的黃大哥,曾是有20多年資歷的玉石雕刻師傅,碰上台灣經濟衰退、工廠外移至中國,因此中年失業,必須四處打零工維生。47歲時,妻子撿到一張掉在地上、風吹雨淋到模糊不清的報紙徵人廣告,強調「無經驗可」,黃大哥因此進入美麗華球場工作。
「我說我已經47歲了,他們說,47歲正好。」當初能獲得這份工作,黃大哥也很是意外。
從業12年的周大哥,原先在中壢當外包貨運司機,「有跑才有錢,有時候一個禮拜跑2、3場」,收入相當不穩定,也是透過妻子介紹才來到美麗華。至於吳大哥,原本在嘉義山上老家生活,跟在美麗華球場擔任桿娣的妻子分隔兩地,後來經妻子介紹來到林口,生活雖辛苦,至少能兩個人一起生活。
打開地圖來看,西海岸自八里到林口一帶山區遍佈高爾夫球場,這些球場確實替在地增加不少工作機會,中年失業的、收入不穩定的、無業的人,透過親朋好友介紹來到林口想討一個穩定生活,只是這份薪水,並沒有想像中好賺。
清晨5點上班、蜂叮蛇咬、摔到脊椎開刀 數10年「臨時工」無保障
1月27日下午難得回暖,美麗華工會於罷工現場籌備一桌工人尾牙,全由罷工現場準備的克難炊食工具完成,菜色雖然簡單,炒空心菜、油飯、豆皮、切片香腸等,卻是他們辛苦工作一整年下來的難得慰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