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中老年人也許還記得1981年的一部電影《赤色份子》(Reds),那是由好萊塢英俊小生華倫.比提(Warren Beatty)導演的一部大片,片長三小時,是拍攝美國左翼新聞記者里德(John Reed)的傳奇生涯。
里德1917年在莫斯科見證了俄國十月革命,出版了轟動一時的《震撼世界的十天》(Ten Days that Shook the World)。比提由自己擔綱飾演主角里德。里德的情人,新聞記者和女權運動者露易絲·布萊恩特(Louise Bryant)則是由黛安.基頓(Diane Keaton)飾演。還有,飾演當時美國劇作家尤金.奧尼爾(Eugene O'Neill)的是性格影星傑克.尼可遜(Jack Nicholson),造型惟妙惟肖。
這部影片的片名,台灣譯為《烽火赤焰萬里情》,似乎是要冲淡政治含意,因為1981年的台灣還是在蔣經國的反共威權統治之下。片中演出國際歌的雄渾場景和列寧站在台上演講的一幕,不知當時有沒有逃過台北電檢處的剪刀。
英俊才子伊斯特曼
好萊塢電影閑話, 有人認為,上世紀20年代同情共產黨的這批美國「左仔」當中,有一位英俊的才子邁克斯.伊斯特曼(Max Eastman),他的羅曼史從沒間斷,在電影中卻是由配角赫曼(Edward Herrmann)飾演,似乎沒能演出他瀟灑浪漫的一面,殊為可惜。若由比提自己來演較瀟灑浪漫的邁克斯.伊斯特曼也許比較適合。影片主角約翰.里德其實是一個比較木訥、書卷氣重的人物。但劇情當然不能不按照劇本來推演。比提自導自演,是契約所訂,旁人無由置啄。
然而,這位邁克斯.伊斯特曼究竟是何許人?
回到當時去看,他也同樣是個傳奇人物。他和里德一樣,原先都是對十月革命充滿了憧憬,身臨其境后,對奪取了政權的布爾什維克在俄國實行的政策大失所望,而醒悟過來。從嚮往到幻滅,為時不長。
不同的是,里德後來旅途勞頓,最後死於斑疹傷寒。他想要回美國發展「真正」的共產主義成為他未能實現的夢想。而伊斯特曼1922到1924年在俄國居住期間,結識了一個俄國情人。這個後來成為他第二任妻子的畫家,兄長是俄共黨員,後來成為蘇聯的司法首長,還幫史達林(Joseph Stalin)策畫了惡名昭彰的莫斯科審判。
通過他的妻子,伊斯特曼瞭解了蘇聯政治的運作情況,也認識到蘇聯文藝界的實情。他把「列寧最後的證言」偷運到西方。列寧在證言中提議改變蘇聯的政府結構,批評蘇聯最高領導層,並建議解除史達林的蘇共總書記職位。為此引起了史達林與托洛茨基(Leon Trotsky)之間的衝突。托洛茨基當時還被迫對這份「僞造」的「證言」做出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