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台近來在國防、外交、國安、經濟等領域展開戰略安全對話,雙方關係逐漸升溫。有專家表示,台灣從過去的「隱形隊友」提升至美國的「核心隊友」,雙方為了共同抗中已經恢復了當年「美中(指台灣)共同防禦條約」的一部分輪廓,使得台海關係的「維持現狀」也有新思維。在中國對台灣不斷的威脅下,海峽兩岸的「維持現狀」從過去的靜態,逐漸演變成動態,以期達成一種新的平衡和新的現狀。
台灣擬提升海空戰力
台灣行政院9月16日通過「海空戰力提升計劃採購特別條例」草案,將以新台幣2400億元的預算上限, 逐年籌獲自產各式精準飛彈及高效能艦艇等武器系統,其中備受關注的就是首度公開原本列為機密預算、計劃名稱為「雄升」的「雄二E」巡弋飛彈,計畫自2022年開始「量產」。
「雄二E」第一代射程大約600公里,攻擊範圍可達中國內地城市,例如上海。增程型射程據信能達到1200公里,火力可及南京、武漢、廣州等。雄風機密預算的首度公開,代表台灣政府對於遠程陸基飛彈的存在已不再秘而不宣,也代表台灣軍事戰力已具攻勢態勢。
在1979美國和中國建交後,與台灣原本的「美中共同防禦條約」在1980年1月1日終止,美國跟台灣的互動改以「台灣關係法」作為依據。當時,美國一直希望台灣維持「零方案」(Zero Option) ,即不從事武器競賽的原則。因此美國不贊成台灣發展彈道飛彈。當時美國的替代方案是在空優、制海、反登陸方面,提供台灣防禦性武器,以阻止中共入侵。
台灣關懷中國人權聯盟理事長楊憲宏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如今美國「開綠燈」允許台灣量產陸基飛彈,顯示美國了解到,當時「零方案」的戰略基礎是因為中共並不強大,但經過半個世紀,中共軍力成長百倍到千倍,因此必須重新思考台灣的戰略佈局,讓台灣擁有「壓倒性第二擊能力」,才能維持台海平衡。
壓倒性第二擊能力
楊憲宏說:「什麼叫做壓倒性的第二擊能力?就是如雨般的飛彈,所以台灣必須有非常多的飛彈。台灣如果只是向美國購買飛彈的話,那個數量永遠不足,必須自力生產,大量量產。我們就覺得很欣慰,美國終於看清楚台灣的重要性,以及台灣自己量產武器的這個戰略因子。」
在台灣年度漢光演習前夕,蔡英文總統前往台中視導「空軍防空暨飛彈指揮部」、「海軍艦隊指揮部海鋒大隊」等單位。蔡英文強調飛彈部隊在「不對稱作戰」上扮演重要角色,並要讓全世界看見台灣保衛國家的決心。
另一方面,台灣國安會秘書長顧立雄與外交部長吳釗燮等人日前赴美參與特殊管道會談,跟美方展開軍事安全的戰略對話。台灣稱之為「蒙特瑞會談」(Monterey Tal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