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宜蘭正在消失,花東會是下一個羔羊嗎?
不只是東石、布袋,從台灣頭的宜蘭算到台灣尾的屏東,
西部平原十分之一都陷落在海平面之下,一切還來得及嗎?
雪山隧道還沒有通車前,我寫了封信給當時的宜蘭縣長劉守成,提醒他,要在雪隧通車前先做好土地規劃,並運用景觀生態決策支援系統訂出開發準則。
所謂的景觀生態決策支援系統,是荷蘭人在做土地開發,或是國土規劃時相當重要的工具。當時雪隧即將開通,通車之後的宜蘭不是不能開發,而是要事先訂出準則,做好明智開發,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仍能保持一定生態和優美環境,以及棲地萬一被破壞,又該如何做好補償等。
(雪隧獲得九十五年度優良隧道工程獎,但無可避免的改變了宜蘭風貌。取自隧道協會官網)
雪隧通車了,宜蘭桃園化
當時的宜蘭,是全台灣離台北最近的淨土。水稻田遍布的蘭陽平原,不但滿是濕地,河口還是重要的野鳥保護區,生態保育做得非常好。
對宜蘭,我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關切,因為宜蘭過去曾經是養殖水產盛產區域,長久以往造成地盤下陷,即使後來養殖業已經停擺,土地仍然陷在海平面以下,加上本身的排水條件不佳,單是一九九七年就一連淹了五次大水,時任台灣省政府水利處長的我,還曾陪同省長宋楚瑜一次次到災區現勘,想要找出解決辦法。
在給劉守成縣長的信上,我告訴他,如果不先根據景觀生態決策支援系統進行土地規劃,訂出開發準則,宜蘭將走向「桃園化」。
屆時雪隧一通車,從台北到宜蘭只要半小時,台北人會爭相到宜蘭買地「種」房子、蓋農舍,就像在綠地貼膏藥,一塊、一塊又一塊,造成農地破碎,無法種植農作物,最後棲地和濕地都不見了,宜蘭還是宜蘭嗎?
我之所以有這麼深的感觸,取名為「宜蘭桃園化」,就是因為親眼目睹桃園的改變。從小住在泰山的我,在五十多年前看到的桃園,擁有上萬口埤塘,放眼望去一片綠油油的稻田,間或夾雜幾間農舍,是個非常漂亮的地方。
後來,高速公路通了,中正機場蓋起來了,工業慢慢進駐,從台北縣一路擴展到桃園,處處可以看到過去便宜行事的痕跡,一片片都是鐵皮屋,有些是工廠,更多是違章工廠,不但毫無美感,更對公共安全造成威脅。
為了爭取更多的土地進行開發,桃園的特色—埤塘,從上萬口逐漸萎縮,被填到如今剩下兩千口左右。這些消失的埤塘,被填掉後再也不可能回復。
在台灣經濟起飛的過程中,或許我們不應該要求桃園為了保持農村景致,而犧牲經濟發展的可能,但在拚經濟的同時,如果能考慮到生態保育,同時保有自己的特色,這才是城市發展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