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報社《查理周刊》(Charlie Hebdo)遭槍擊之後,全球對伊斯蘭教呈現一種恐懼的氛圍,紛紛以「恐怖份子」定義這群人。然而,伊斯蘭教是一個好戰的宗教嗎?《古蘭經》中如何定義「聖戰」?穆斯林真的活該被說成是恐怖份子嗎?台北清真寺的總幹事馬希哲接受專訪表達看法。
穆斯林「人不犯我 我不犯人」
從《查理周刊》(Charlie Hebdo)遭槍擊開始,法國3天4起槍殺,共造成17位平民與警察遇害、3名兇手斃命、1人在逃,針對此事,台北清真寺總幹事馬希哲接受《風傳媒》專訪時開門見山地表示,「伊斯蘭」的本意就是「和平」,是愛好和平的宗教,穆斯林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在清真寺的辦公間內,馬希哲從書架上拿下一本《古蘭經》,翻到第109章第6節,讀出內容:「你們有你們的教門,我有我的」。他表示,穆斯林是「後發制人」的思想,若非被逼,否則不會開戰。從歷史角度看,聖人穆罕默德「唯一」主動發起的聖戰,是公元627年的「壕溝之戰」,穆斯林為懲處背棄盟約的盟友向其宣戰,之後的戰爭均是為了抵抗侵犯,由他方發起。馬希哲說,這也是為什麼伊斯蘭教的戰爭史沒有什麼特別精彩之處,因為都是用嘴巴來說服人,他再次強調,「穆斯林的本性是不打仗的,但若受到迫害,必要時就會起來反抗」。
《古蘭經》強調不得濫殺一人。(葉信菉攝)
伊斯蘭教重視生命,翻閱《古蘭經》,可以看到穆罕默德曾表示「不得濫殺一人」,也說「據真主看,殺死一個穆斯林,較世界滅亡尤為嚴重」,對於殺害信士者,《古蘭經》記錄著「報應為火獄」,伊斯蘭教友解釋,因為以火紋身對伊斯蘭教來說,是最痛苦的懲處。
「我不認為他們是偏激份子」,馬希哲表示,法國穆斯林的攻擊舉動是被逼迫下的結果。他舉前總統蔣經國說過的話,世界上的戰爭只有一種,即「壓迫者與被壓迫者」間的戰爭。如今法國600萬的伊斯蘭教徒是少數人口,他認為,法國高盧人對穆斯林的包容性不足,穆斯林身為地位低下的邊緣人,在社會整體(包含《查理周刊》)歧視與壓迫下,只能透過這樣的行為反彈,「在我們看來激烈的舉動,他們也未必這樣覺得」。
「『恐怖份子』詮釋由人而定」
外界將他們形容為「恐怖份子」,馬希哲認為,詮釋由人而定。他引用歷史佐證,指過去以色列的猶太人曾為了政治目的,轟炸伊斯蘭教在約旦的歷史象徵-金頂清真寺,但中東沒有一個媒體形容轟炸者為「恐怖份子」,而是以「愛國主義者」稱之,我們往往只看到單一的資訊,就下了定論,「恐怖份子」的詮釋就是這樣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