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著連最低工資都不到的薪水、擔負著最沉重的工作,這狀況就發生在隨時可能與你我擦肩而過、照顧著台灣長輩的外籍家庭看護工。開幕式上的一名女性移工便說,她平常幾乎無法休息、都在家裡照顧阿嬤,「不是因為我很喜歡做這些,是台灣人有這些需要。」
據展間模擬一個看護工與阿公阿嬤相處的房間,那裡處處貼滿便條紙,餐具上貼著每日要餵食3餐、藥盒貼著3餐飯後吃藥4小時一次、輔具貼著下午要帶老人家出去散步1小時、尿壺則備註叮囑1–2小時需讓老人家解尿一次,看護工幾乎是從早忙到晚、凌晨也需時刻注意阿公阿嬤是否需要上廁所,幾乎沒有一天可以好好睡覺。
高工時的代表之一還有飄泊海上的外籍漁工。據展板資料,台灣係全球排名第3遠洋漁業大國、平均年產值400億,卻幾乎沒有本國勞力從事、幾乎由外籍漁工來承擔,原因之一就是難以想像的無限工時──從下鉤、起網到保存漁獲,一次捕撈作業時間動輒12小時以上,在捕撈之外還要修補漁網、保養機械,一邊忍受器械運轉噪音、臭氣、徹夜工作疲憊的同時,船長罵人的聲音也一刻沒停過,「快點!快點!快點快點快點……」
海上漁撈作業往往長達數月、遠洋出航更是一次1–2年,這漫長過程裡,漁工也被迫住在最惡劣的環境──由於每次出航成本都是上百萬、漁船所有空間都要盡可能用來存放漁獲,多數漁工生活起居的船艙宛如「棺材房」,就在潮濕、充滿魚腥味與飛蟲的船上度過一個個難眠的夜晚;即便是能靠岸的漁船,多數船東也會要漁工顧船,幾乎沒有可以到陸地上睡覺的一天。
慘遭沖床軋斷手骨卻被雇主反告「詐欺」、斷手斷腳卻被阻止去住院 那些在台灣最沉重的傷
忍著辛苦疲憊已是日常,更糟糕的是隨時可能失去身體的一部份、甚至失去性命,2019年10月份宜蘭南方澳大橋意外斷裂帶走的6條人命,正都是住在漁船上、無法上岸的漁工──展覽現場之一的木盒子是罹難者之一、菲律賓籍漁工Jag的遺物,他原本再過半年就可以回去家鄉了,留下的卻只剩一個放著百元新台幣鈔票與一本存摺的木盒子、存摺裡是微薄的4萬元,他沒能親手把辛苦工作的微小成果帶著回家,沒入海底的木盒子被撈起時還沾滿了柴油。
想要好好地回家,有時候可能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奢求。據展板資料,就漁業部份,漁船本身即是高風險勞動現場,每100艘漁船就有1.7艘發生沉沒、碰撞、機器故障、火災等意外,長時間工作、安全設備及訓練不足等狀況更造成漁工受傷與致死率高,斷指、切割傷、落海事件時有所聞;製造業與營造業部份亦然,台灣人需要移工製造的衣物、鞋子、電子零件、汽車零件、運動用品、需要移工參與建造的捷運與高鐵,卻很少人知道便利舒適與富足的生活背後,是把風險轉移到移工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