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這個夏天,「電荒」之痛突然降臨中國多個省份。隨著冬季臨近,用電需求將會猛增,原本就極度緊張的供電形勢,前景不容樂觀。
這場「電荒」背後,核心矛盾是煤價高漲,處於歷史高位的煤價,碰上中國長期實施的電價限制政策,造成了一種頗為奇特的現象——電力供不應求,發電企業卻不願增加產能。電煤和電力都在供給側出現了問題。
10月8日,一項新的政策或許在一定程度上回應了這種矛盾。中國政府宣佈改革煤電價格機制,將市場交易電價上下浮動範圍由分別不超過10%、15%,調整為原則上均不超過20%,高耗能行業電價甚至不受20%的上浮限制。
這場電荒危機背後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麼?是網絡空間裡討論頗多的澳洲煤進口禁令嗎?一定程度上放開電價限制,就能幫助中國如何度過這場危機?
飛漲的煤價
煤炭對於中國電力版圖十分重要,儘管水電、風電等新能源經過多年發展,煤電依然佔據著「半壁江山」。
根據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的數據,截至2020年底,中國全口徑發電裝機容量22億千瓦,其中,全口徑煤電裝機容量10.8億千瓦,佔總裝機容量的比重為49.1%。
不過,相比於風電、光伏等新能源具有間歇性、隨機性、波動性的特點,一向供應穩定的煤電起到託底保供作用。
然而,煤電這根「定海神針」也不穩了,原因是飛漲的煤價讓火電廠「燒不起」。
中國電煤採購價格指數(CECI)顯示,截至9月23日,規格5500大卡的電煤離岸綜合價為1210.44元/噸,這一數值已經是過去十年的高點。而在3月份,同樣規格的電煤離岸綜合價還在500多元徘徊。半年時間,翻了一倍不止。
背後的原因BBC中文9月底已有報道,一方面是新冠疫情下,國際訂單大量轉移到疫情控制較好的中國,造成製造業全面開工、增產,用電量大幅上升,推高了煤炭需求;另一方面,中國近年來實施嚴格的煤炭「去產能」,關閉一批小型、低效、安全不達標的煤礦,再加上產煤大省內蒙的「反腐風暴」,使當地煤礦嚴格按照核定產能生產,原本遊走在灰色地帶的產能被極大壓縮。
雖然煤價飛漲,供需的缺口仍然存在。中國國家發改委預測,今冬受經濟穩定增長、取暖用電快速增加等因素影響,全國最高用電負荷將逐步攀升,甚至可能將超過今年夏季和2020年冬季峰值。
國金證券發佈的研究報告估計,2021年9月至2022年2月的5個月,中國電煤總需求達18.48億噸,然而即便按照2015年至2020年最高產量測算,五個月的電煤供應缺口可能高達2.22億噸,缺口達12%。